• 94阅读
  • 0回复

一个归国华侨组织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20
第2版()
专栏:

一个归国华侨组织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本报记者 吴尔祥
广州市第五糖果生产合作社,是一个由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澳洲等地归国的华侨、难侨和华侨眷属组织起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他们过去都是贫苦劳动人民,有的原来就是糖果技术工人,有的是小生产者,但是大部分都是家庭妇女。他们虽然经历不同,遭遇不同,但是在祖国的怀抱里,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都变成了一家人,以自己的劳动参加着祖国的建设和创造着自己的幸福。
在初夏的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访问了这个合作社。社主任欧敬宗,是从印度尼西亚归国的华侨,一个有经验的糖果技术工人。他向我介绍了社里的情况:“我们这个社是在一九五四年二月成立起来的,那个时候全靠手工劳动,现在已经装置了两部压糖机,产量由每天六百斤提高到了二千斤。工人也由二十七个人增加到三十八个人。原来资金一共只有八千多元,其中有六千多元还是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贷给的。现在我们流动资金就有二万元,贷款还清了,另外还花了二千五百元装置了两部机器。生产发展了,社员的收入也增加了,技术工人开始时每月工资只有六十元,现在最高的有八十五元;特别是包装工人,因为她们过去都是家庭妇女,开始时不会包,一个月的收入还达不到十五元,但是现在最少的收入也有三十元,多的每月收入五十多元。去年年底还发给社员相当于社员一个半月工资的‘劳动返还金’。”“但是”他接着说:“我们起家可不是容易的,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帮助,我们是不会有今天的。”
的确,说起这个社的起家,社员们都在心底里感激着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他们原来都是些贫苦的华侨,特别是被帝国主义驱逐出境的难侨,回到祖国时什么都没有。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不但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并且帮助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糖果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帮助他们找房子,还贷给资金,甚至许多社员的五十元的入社股金也是靠华侨事务委员会贷给的。合作社最初生产的糖果是自产自销,虽然当时一天只出六百斤糖果,因为外面对他们的产品还不熟悉,找不到销路,结果往往是生产一天要停两天。以后由广州市合作总社每天帮助推销二百斤,才慢慢地打开了销路,现在他们的产品已全部由合作总社包销了。
社员的技术水平也是慢慢地提高起来的。开始二十七个社员中,只有七个是技术工人,其他都是家庭妇女,但是现在全都是熟练的工人了。女工吴金兰对我说:“我过去在马来亚的时候,只管理家务,见都没有见过做糖果的。刚来这里时,一有空就去看别人怎样做,一点一点地学,现在一般技术都学会了,连最困难的煮糖也学会了。”
包装组的女社员大部分是年轻的姑娘,她们最初十二个人一天包装三十斤糖果还包不完。几个月后,一个人一天就能包三十斤了。经过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现在一般的一天都能包六、七十斤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