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决胜“第一生产力”——河南莲花集团依靠技术进步求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07
第2版(综合)
专栏:

决胜“第一生产力”
——河南莲花集团依靠技术进步求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洪岩
  今年9月,河南莲花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化一期工程竣工投产,这标志着莲花集团历时近一年、总投资5亿多元的技术改造初步完成。
  莲花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怀清说,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决战决胜,做先进生产力的实践者,就必须把功夫下在“第一生产力”——科技上。如果说以往的一些小规模、小范围的技术革新是量的积累的话,那么这次从去年10月开始实施的规模空前的技术改造工程,对于莲花集团来说,就是一个质的飞跃。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近年来,莲花集团在各主要指标上坐稳了同行业第一的交椅。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25.3亿元,利税3.8亿元,出口创汇1700万美元。莲花味精已形成年产30万吨规模,单厂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莲花集团的决策层并没有盲目乐观,他们注意到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味精仍然是莲花集团的主导产品,因此必须巩固主业的优势。怎样巩固?关键是成本。如何降成本?关键是技术。这就是他们这次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动力。
  他们注意到尽管原有的生产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还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放眼到世界范围内,则已相对落后,因此他们把直接制约扩大再生产的味精精制系统技改列为这次改造的一号工程。该工程的关键技术引进了日本的“国际下番连续结晶”工艺,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设备利用率。经过半年多的试验和连续运转,不仅使味精产量翻番,更重要的是使味精质量提高了一个档次。
  莲花集团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斥资上亿元从日本引进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现代生物发酵技术。这项新工艺既节省原辅材料、简化发酵工艺、降低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还在不增加罐容的前提下,使发酵生产能力翻一番。
  这两项高新技术在精制与发酵系统的应用,不仅使莲花味精生产规模由技改前的年产15万吨扩大到30万吨,并将每吨味精的生产成本下降1500元,大大增强了莲花味精的市场竞争力。
  以高新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
  莲花集团所在的项城市,为河南省小麦主产区,近年来,小麦生产过剩一直是当地政府与农民头疼的问题。
  在技改过程中,莲花集团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特殊而且有利的情况。如何把过剩的小麦利用起来,既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又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莲花人心里。
  传统的味精生产多是利用玉米为原材料,而这次淀粉系统的技术改造实际上是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实现味精生产原辅材料的替代,即用当地富余的小麦代替传统的玉米生产味精,这在全世界还是个首创。
  莲花集团的小麦淀粉技改,是引进荷兰、英国等国的先进技术,将小麦制成淀粉用于味精生产。在小麦加工淀粉过程中,除了生产味精,还可从小麦中剥离出具有高附加值的谷朊粉,加上小麦麸皮价格,完全可以抵消味精原料麦的成本。技改前,生产一吨玉米淀粉成本达2100元,技改后生产一吨小麦淀粉成本才300元。仅原材料替代一项就使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淀粉技改的意义远远超过经济效益和技术装备本身。它带动了当地农业步入产业化的良性循环。项城市委宣传部长陈清毅告诉我们,味精生产原材料替代,为小麦主产区的项城以及周边地区的小麦找到了新的出路,每年可使上百万吨小麦实现转化增值,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
  莲花技改,不仅把小麦推向了主战场,更重要的是拉长了生态链:把粮食转化为味精,废水变成肥料,下脚料和副产品变成饲料,水资源循环利用,从而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形成了工业和农业的循环。
  环境治理向效益型转变
  莲花集团曾经为环境治理未达标吃尽了苦头。90年代初,因为污水处理不达标,曾停产了40%的生产能力,工人连续半年不发奖金。那次的教训带给了莲花集团一个新观念: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放松对环境的综合治理。1997年,莲花集团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率先在全国同行业首家实现污水治理达标排放。
  这次的技改,莲花集团依然在环境的综合治理上下了大功夫。为巩固达标成果、实现清洁生产,莲花集团实行“两手抓”,一方面以环保技术为手段,控制、削减污染物产生,同时把以往认为的废物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与环保效益的双赢,从而完成了由投入型环保向效益型环保的转变。
  他们在清洁生产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物料平衡和水平衡,制定并实施控制、削减废水废物产生的技术整改方案61个,使企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技改后水的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在变废为宝上最突出的技术成就是:将自主创新的“喷雾干燥、喷浆造粒”技术应用到废水治理中,使味精生产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经高温、雾化、蒸发、烘干提取有机质,再转化成有机无机复合肥料,从而实现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零排放”。目前,莲花集团以废水为原料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年生产规模可达到20万吨,年创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李怀清信心百倍地说:“环保也是竞争力,同样是取胜于市场的法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