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破浪而出看钱江——浙江“外贸板块”探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1
第1版(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出口①

破浪而出看钱江
——浙江“外贸板块”探秘
本报记者龚雯
  编者按: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需求不振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面临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一些省、市及出口企业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扎实的工作、不断的创新,闯出了外贸工作一番新天地。本报从今天起刊登《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系列报道,介绍浙江、深圳、山东、江苏、上海、云南扩大出口的做法。希望这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对各地的外贸出口工作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如果把浙江省的外贸看作一个经济“板块”,那么这个“板块”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着实令人惊羡。今年,我国对外贸易面临巨大压力,不少省市出口增长乏力,而浙江却全面报捷:1—7月,全省出口128亿美元,同比增长22%,增幅高居全国主要出口省市之首,其中贸易顺差73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102亿美元,净结汇60多亿美元,均排名全国第一,而且企业出口利润增长高达20%以上。
  自1998年起,浙江外贸几乎一年一个台阶,出口增速已连续3年在沿海省市领跑,被业内称为“浙江外贸现象”。省长柴松岳认为,浙江经济有今天,对外贸易功不可没。浙江外贸出口增长快、势头旺,直接原因是省里坚持“四个轮子一起转”,即经营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商品多元化、贸易方式多元化;深层原因则是浙江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千方百计解决制约外贸增长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充满生机的开放型经济之路。
  民企唱大戏,国企有生机,新主体数量不断增加,原主体改革不断深化,确保浙江出口“全线飘红”
  在浙江走访了一圈,印象最深的是这里“千军万马争做出口”,国企、外企、民企三路并进。省外经贸厅厅长钟山说,浙江外贸的“活”,首先源于经营主体的迅速扩大。
  1999—2000年,浙江省批准获得外贸经营权的企业逾2500家,是前20年累计数的2倍,其中集体、私营企业占到4/5,今年上半年新增的600多家外贸获权企业中,集体、私营企业又占83%。这类企业机制灵活,应变力强,被松绑后即在出口领域大显神通,成为浙江外贸板块最耀眼的亮点。今年前7月,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近30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幅远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出口额占全省23%,增量占全省57%,绝对值占全国的1/4强。
  绍兴县永通、天龙集团是民企出口的两匹“黑马”,上半年分别跃居全省自营出口50强的第一、第四位。年轻的永通女老板裘菊兰说,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天地一下子大了好多,出口额逐年翻番,今年前7月出口额就达4882万美元。天龙总经理胡关荣告诉记者,公司获权出口两年来,哪儿能挣美元往哪儿跑,县里不仅在政策上对民企百般扶持,还经常组织他们出国参加各种国际展会,捕捉更多商机,天龙的“蛋糕”越做越大。
  民营企业激活了,国有外贸企业怎么办?浙江的思路很明确:改制。一是对有一定规模的外贸企业实行资产重组,使国有股权向优势企业集中;二是对大批中小企业实行多形式的改制改造,鼓励经营者持股、职工持股、多种经济成分参股,分散股权,分散风险。
  由浙江中大集团等3家外贸公司组建的“中大控股”,以两个亿的国有资产成功控制了32个亿的总资产,竞争力迅速增强,去年出口额逾5亿美元,排名全省第一,并跻身全国出口50强第三十七位,今年中大风头更健,出口持续攀升。
  由于浙江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在全国先行一步,“国字号”仍然是全省外贸出口的王牌军。今年1—7月,浙江国有企业出口占该省46%,实现了规模和效益双增长。
  商品多元化,重在“含金量”,比较优势只增不减,小商品带来大市场,强化了浙江出口抗风险能力
  多年来,浙江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是传统的轻纺、服装、工艺品、机电、农产品等,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这些传统商品会不会失去优势?
  浙江的同志不这么看。钟山厅长说,传统商品并非没有增长空间,关键是要以质取胜,提高产品的“含金量”。为此,全省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改投资,使传统商品逐渐具备了较强竞争力,稳居出口主导地位。以纺织为例,目前浙江纺织业的基因技术养蚕、数码喷射印染、水刺无纺布三项科技成果跃居世界先进水平,织造设备也走向无梭化,档次明显提升。今年浙江纺织品出口仍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另外,全省机电产品增幅不减,前7月此类产品出口量最大,增幅为26%,高于其他类商品。浙江还着重提高农副产品出口附加值,花卉、果蔬、茶叶、水海产品等均打入国际市场,东阳企业新开发的一种草编沙滩席,竟热销美、欧、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在力保传统商品出口的同时,浙江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光电技术产品、计算机与通讯产品、手持无线电话、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出口增幅十分迅猛,今年前7月达到4.5亿多美元。
  浙江出口增长还得益于一点——小商品大市场。嵊州领带、永嘉钮扣、萧山羽绒、平湖服装、永康小五金、温州眼镜和打火机……都做到了国内最大,如一次性打火机一年就出口1亿多美元。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海宁皮革城、湖州丝绸市场等,哪个不是远近闻名的出口基地?这些交易市场与生产企业紧密相连,花样翻新快,质优价宜,对外商极具吸引力,前去看样下单的络绎不绝,仅在义乌小商品城的外商平均每天就达1000余人。
  自己“走出去”,投资办厂忙,跨国营销生意旺,“两个推动”拓宽了浙江出口市场空间
  浙江人较早意识到,光是守在家门口赚外汇还不行,应该自己“走出去”,到更大的舞台一展身手。省外经贸行业在全国率先提出“两个推动”,即推动制造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推动商品专业市场到境外设立分市场,开展跨国营销。
  为此,省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在信贷、退税、外汇管理、经营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两个推动”释放出的巨大潜能远远超出预想,去年带动出口5亿多美元,是上年的12倍;今年前7月带动出口同比增长32%,而这还都是不完全统计。
  台州的钱江摩托集团这两年主动将摩托车驶出国门,在东南亚办厂,在欧洲成立设计公司,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水平,受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青睐。去年集团在印尼开了一家组装厂,当年出口的摩托车散件就达6000多万美元。萧山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说,他们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了10家加工贸易企业,形成了自己的海外营销体系,年销售额达数千万美元。今年万向集团又在美国收购、控股了几家公司,成为浙江在境外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
  浙江省现有专业市场4500个,年交易额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随着条件的成熟,省里支持专业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这两年,温州在巴西的中华商城、义乌在南非的中华门商业中心、台州在阿联酋的中国产品展示中心、嘉兴在俄罗斯的海宁楼等先后开业,生意兴旺,年营业额上亿美元,有效扩大了出口。
  与其他省份相比,浙江“走出去”的步伐最大也最快,到今年6月已在9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投资项目770多个,从种葡萄到建电厂,从服装加工到海洋捕捞,处处可见浙江人的身影。
  省委书记张德江认为,浙江外贸之所以后来居上,快速增长,就在于能从实际出发,扬比较优势,创浙江特色,充分、灵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为经济大省,只有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才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顺流前行。浙江外贸的实践,正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又一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