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为学必经“勤”与“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3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治学漫笔

为学必经“勤”与“苦”
杨寿堪
  历经近50年大学学与教的生活,如果说有什么心得体会的话,那就是两个字:“勤”与“苦”。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确是至理名言。
  治学要“勤”字当头。“业精于勤,荒于嬉”、“勤能补拙”,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凡学业有成之名人大家都离不开这个“勤”字,只有以“勤”为“径”,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舍此别无他途。企图找到一条不费力气的“捷径”,只能是一个幻想。
  具体来说,为学要做到四勤。一曰勤读。勤读,就是要多读,经常读,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通过勤读多读,博览群书,知识得到积累,思想就会开阔,脑子方能灵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知识浩如烟海,发展变化无穷,珍惜时光,勤读多读,才能有所作为。
  二曰勤思。“学而不思则罔”。罔者,谓无所得也。勤读有如蜜蜂采集花粉,勤思则是把花粉酿成蜜。勤思是创新的必要环节。通过勤思,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创造的智慧。可以说,思则聪,思则通,思则新。做学问切忌当思想的懒汉。深思熟虑固然不易做到,但勤思多思却不可少。
  三曰勤问。做学问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学问,顾名思义,既是学,又是问。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真诚地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为了探求真理,他通过对话不断向人们提问、请教,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影响深远的智者。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其中包含知与不知的辩证法。勤问,不能仅仅局限于长者、师辈,而且要敢于真诚地面向晚辈、学生,以能者为师,补己之不足。
  四曰勤写。勤写是锻炼与提高逻辑思维的一个好办法,也是表达自己、参与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一个人即使经纶满腹,但不能表达出来,终究无益于社会。一个不愿在“写”上下功夫的人,是很难学有所成、发挥作用的。
  除了勤之外,为学总是与苦结伴而行。征涉学海只有通过“苦”舟,才能最终驶向成功的彼岸;离开了这个“苦”字,将一事无成,这是毫无疑义的铁律。
  所谓苦,首先表现在为学要刻苦、耐劳,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难。人虽然有天资的差异,但一个人学业成功与否、成就大小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刻苦的程度。少小之时,家父常以晋代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苦练书法的故事,教诫我兄弟要刻苦学习,切勿虚度年华,至今犹如在耳。王羲之为了练好字,经年不辍,日子久了,连家中花园旁洗笔的池塘都变成墨色。王献之效法其父,年复一年,把花园中几大缸的水都写完了,终于成为与父齐名的大书法家。这个故事是对为学之苦的最好注解。
  所谓苦,还表现在为学要耐得住寂寞,经历“十年寒窗”、“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考验。“寒”与“冷”,是对为学者思想意志的检验。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很难闯过这一关的。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同样并非易事。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话是好说,但真正要在“寒窗”中、“冷板凳”上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谈何容易!
  为学虽苦,但苦中有乐。经过冥思苦想问题得到解决时,经历“十年寒窗”终有所成时,这种回报引发的心理愉悦是难以言表的。这种愉悦,只有经受过“寒”与“冷”磨难的人才能体会到,怕“寒”、畏“冷”者与之无缘。而这,也许正是无数学人明知学中“苦”、偏要学中“行”的缘故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