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尼洋河畔访藏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4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尼洋河畔访藏家
本报记者王建新
  金秋十月,我们自西藏拉萨东行,驱车400余公里,去尼洋河畔的藏东南林芝采访。车出拉萨河谷,翻越已见飘飘雪花的米拉山,在越来越茂密的森林中,就可看到蓝色的尼洋河水迤逦而行,远远消失在崇山峻岭中。
  临近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我们将车拐进了路边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山村。经村民指点,我们来到一幢两层藏式房屋前,这是村支部书记才旦多吉的家。拍打着石头院墙,我们用简单的藏语叫开了门。才旦多吉不在家,出来迎接的是他的父亲曲桑。曲桑老人虽已71岁高龄,仍步履稳健。
  穿过整洁的院落,走进屋内。屋子宽敞亮堂,藏式柜子里摆着电视机等电器,桌子上摆着水果与糕点。曲桑告诉记者,核桃和苹果都是自家产的,奶渣和酥油是自己做的。记者问起他家生活的变化,曲桑老人告诉我们,他是三江流域的昌都人,解放前家里太穷,日子过不下去,便翻山涉水到处流浪,沿路乞讨。12岁那年,他随父母来到现在这个村庄时,自己没有地,劳动工具就一把镰刀一张锄,外加两根背草的绳,另有两三件破旧衣服,一把水壶,一个酥油桶。没有床,一年到头只能睡地板。老人比划着说:“那时住的房子比牛圈好不到哪去。”
  “如今大不同了,吃、穿、住早就不愁了。”老人兴奋起来。他告诉记者,他家有14亩地,养了20头牛、15只羊和8只猪,自己打的酥油年年都喝不完,肉也绰绰有余。谈到致富诀窍,做过近30年乡镇干部的曲桑老人说,首先是靠党的政策好,其次靠勤劳,再就是靠动脑子。他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子里有人壮着胆子率先买了汽车跑运输,后来大家就都跟着跑了起来,山南、拉萨还有遥远的内地都去,运出去土特产,拉回来日用百货。老人扳着手指给记者算:全村18户人家,现在有13台东风大卡车、2台手扶拖拉机,有17户人家添置了电视机,去年全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700多元,其中现金收入1770多元。1998年上半年,村民们又纷纷装了电话,现在全村已有电话17部,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原电话第一村”。
  曲桑老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参观他家的房子。房子是1998年修建的,上下两层,16间屋子,典型的藏东民居,墙壁上精心绘制了八吉祥图。亮堂的房子加上宽大的院子,曲桑家占地将近500平方米。“建房花了12万多呢,原来哪想得到这辈子还能住这样好的房子啊!”老人感慨万千。
  采访结束离开村庄时,我们突然想到还不知道村子叫啥名字。几个在路边玩耍的村童遥指山坡上的村委会,那里白底红字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林芝县八一镇贡仲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