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电影:面对数字化的挑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4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论天地

电影:面对数字化的挑战
张振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形态的审美文化都是不断发展的体系,它们总在更新着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由艺术的思考而产生的问题。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今日的电影美学已经步入空前复杂地交织了多元化因素的阶段:在显层面上,真实性与假定性、生活与梦幻、艺术性与娱乐性之类概念依然交错互生;在深层次上,整个电影理论体系则因研究对象及其性质的裂变而显现某种尴尬之境。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文化类型,电影与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其它艺术相比,任何一次相关的科技革新都会对它产生极大的震荡。而数字化对电影也有着革命性的挑战,数字化技术将扩展电影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20世纪末叶以来,在一系列数字化技术参与制作的影片里,虚拟演播厅、三维动画、非线性剪辑、电脑合成图像、蓝屏跟踪技术、宽带网络传输及全数字电影下载等等新技术相继被广泛采用,既给全球观众带来了匪夷所思的惊喜和焕然一新的视听经验,同时也使电影艺术的性质、电影的表现力及其美学意义等经典电影理论遭遇到历史性的冲击和挑战。
  网络新技术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入信息社会后,人们开始发现,原来空间的距离并不阻隔,电子信息传递不仅瞬息可达,还能使世界变得更近。追求变幻莫测、不易察觉的时空变化,历来是电影艺术家的创新课题,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真正突破,则是在数字化、互动式电影面世之后。一些网上影片,剧情在现实和虚拟两个境界里交替展示,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均已变得随心所欲,甚至可由观众自由地选择故事的情节和时间、空间从而使我们掌握和认识现实的方式和审美习惯悄然发生了变化。
  网络时代给电影带来的新的飞跃,还表现在电影语言诸元素的微妙变化上。由于电脑合成图像的脱颖而出和日趋普及,艺术电影的本体元素和非独特语言如照明、服饰、布景、色彩乃至表演,不再成为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这是传统电影美学面临的又一困惑。譬如演员的表演,一向属电影叙述故事、传达思想、创造风格的主要手段。百年电影史上,任何镜头内的演员,都追求不露痕迹的生活化表演。而其演技是否真切自然、细腻感人,亦大抵以其装着没有镜头、更没有观众作为起码的标准。可是,三维动画和电脑合成图像技术却能制作出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的图像,表演这一元素的重要性第一次受到了质疑。
  另一方面,电影语言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的变化,还表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成分。“体验电影”、“嗅觉电影”的先后问世也引人深思。世纪之交在东京上映的一部名叫《戈壁之旅》的艺术广告影片,整个放映过程由计算机控制,伴随着银幕上乘坐丰田越野车的青年男女那一幅幅欢快、温馨的野外旅游生活场景,观众不时嗅到坐椅后飘出的香皂、咖啡、鲜花、醇酒或烤羊肉的扑鼻香味,给人以如痴如醉的美妙感觉……我们无法断言,继视觉、听觉之后,被黑格尔称之为“实践性感官”的嗅觉、味觉、触觉及相关设施是否可能成为电影艺术新的审美元素,但当代电影理论必须对此类多元多质的新现象加以研究并作出解释,则是确定无疑的。
  传统电影由于搭乘网络快车而发生着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它作为大众传媒的性质和审美接受效果。就媒体而言,传统观念认为电影和广播一样属于“热媒介”,是单向性的传播。由于电影信息的输出具有明白、具体而完整的内容和高清晰度的视听感受,一般不需要受众在接受时进行创造和补充。然而,自1997年发行的最早的互动电影《黯淡》开始,电影为热媒介、呈单向性、不需要受众创造思考的历史就一去不复返了。该片被出版在“记忆光盘”上,观众可以能动地在游戏终端而非影院的银幕上播放观看。中国北京音像网策划、央视电影频道参与摄制的《天使的翅膀》,还采取边拍摄、边播出、边反馈的方式,让每个网民根据自己的创意,对影片的故事、演员乃至对话提出自己的创意,实现了创作人员与传播对象全方位的实时互动。以数字媒介为支柱和依托,这类双向交流的电影在因特网终端被置于观众的掌心之下,显示出互动娱乐为审美文化实践带来的全新变化。
  就接受效果和环境而言,传统观念受到的挑战最甚。经典电影美学认为,电影是群体观赏性的影院艺术,不像电视那样拥有较大的接受能动性与自主性。在寂静、漆黑的影院环境里,银幕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它映现的影像具有被强调的“话语霸权”,体现出一定的强制性和主宰性。强烈的光影鲜明地划分出幻觉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电影的审美效果乃是在观众的自我被剥夺或遭贬压的情形下所达到的。这也是电影独特的魅力所在。视听效果好无疑是人们步入电影院的一大原因,许多人每每在看过碟片之后再到影院观赏,所追求的就是不同凡响的审美体验。但早在80年代中期,电影院的座位便已不如以往那样吸引人了;到了90年代,年轻人的恋爱方式已经从“影院式”转型为“网吧式”。在光电技术的导引下,家庭影院应运而生。都市高收入者的家庭影院已和中档电影院效果相差无几,宽带网络传输、壁挂式超大屏幕电视已不再是人们的奢望,音响、色彩、清晰度等技术因素在信息社会提升之快,让人惊异。而进入影院或多或少有些仪式化,未能摆脱社会的重负感。相比之下,家庭影院的观影方式无疑具有更大的私人空间,与时代潮流的“个性化”不谋而合。再者,互动式的“可选择电影”能随意决定故事段落、时间长度和情节线索,甚至对原作进行再创造;人们不再被动地观看,而可以俨然像影片的创作者那样,“在一种类似的净化当中洗涤自己,并像作者一样,迎接美的欢悦”。
  电子技术和数字语言挟裹着超凡的力量,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传统电影艺术理论正在经历自它诞生以来迄未遇到过的全方位的挑战。这并不意味着电影美学的坍塌与覆灭,相反,这正预示着理论的创新和重建。今天,艺术和技术的各种因素、传统和现代的诸多审美特性,在一种彼此缺少逻辑联系的过程中,正奇特地交织于电影实践里。当代电影美学若要具有理论的前瞻性,若要有所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加强多维性本体研究和对未来图景的规划设想,这已是摆在电影美学家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