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文化寄生现象小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4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文化寄生现象小议
仲言
  寄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即一种生物依附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依附者身上吸取养分,维持生活。现在社会上,寄生现象之普遍,几乎成了一种“寄生文化”。比如市场上,什么东西品牌好,便会有貌似的东西与之形跟影随。如你有名店“普兰德”、“肯德基”,我就开家“德兰普”、“肯德利”,你做出了“老干妈”风味豆豉酱热销市场,我便也弄上一个“老干妈”风味豆豉酱与你分一杯羹。当然,商家在不违犯法律的前提下选择什么店名、商品名是自己的权利,但逼肖的摹仿极易使消费者“误屣为屐”,从而有借他人招牌获得商业利益之嫌,而一旦消费者最终发现“这‘丫头’不如那‘鸭头’”时,会厌弃这“丫头”的。
  类似的寄生现象在文艺领域也不鲜见。如时下金庸的书好卖,便有冠名“金庸”、“金庸新著”的书寄生其名下;书画界也常见一些人,学艺没有几天,却总喜欢自诩是谁谁弟子、某某门人,再想办法、托关系与大师、名家合影留照,然后以此四处招摇,似乎寄生于大师、名家的光环下,自己也已然光彩耀人了。还有文艺作品题材、体裁的寄生现象也时有所见。如当下热播的武侠戏,一家拍摄成功,于是便呼啦啦都来争拍这类电视剧。一时间,打开电视机,随处是飞檐走壁的剑客侠女和刀光剑影的打斗格杀,你拍了《碧血剑》、《神雕侠侣》,我就来《一代侠女》、《义薄云天》,真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劲头。诸如此类的还有皇帝戏热、古装戏热、言情戏热等等。以上寄生现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只热衷表面的形肖而不求深刻的独创,以取巧的手段得实际的名利。对于这种日渐盛行的寄生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应看到,热衷寄生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由此而缺失了艺术的创造力,也就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盛名之下和别人现成的艺术模式上亦步亦趋,这样寄生出来的作品再多,文艺领域再热闹,但云烟过后,真正能够留存下来的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作品将会少得可怜。另外,热衷寄生也是一种在物质利益驱动下的心态浮躁的表现,他们通过寄生便可不用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轻而易举地获得某种“成功”,然而,这种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结果,无疑会对那些勇于探索和进行诚实的创造性劳动的文艺家造成伤害,也会助长艺术生产的一窝蜂倾向,造成艺术市场的无序竞争。
  任何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如同一个老字号、名品牌的创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打造,需要一个漫长的创造、探索过程。创造就意味着要出新见解、新思路,要能独辟蹊径,要勇于开拓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当然,创造的开始也需要继承,甚至包括摹仿、借鉴古今优秀的艺术经验和传统,但借鉴、摹仿只能是一段过程,不能作为目的,更不能将其作为获取利益的金字招牌。东晋有位叫庚仲初的文人,他摹仿汉代《两都赋》、《二京赋》一类京都大赋,也写了《扬都赋》。虽经当时名士举荐后,成为世人传抄的“佳篇”,但最终还是被人们看出是没有出息的摹仿之作,落下个“屋下架屋耳”的名声。国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死,似我者生”意即学老师学进去出不来,那样的学艺是没有前途的;而似然后生,是既有师承又有超越,这超越是一种全新的、质的超越,它代表的是一种艺术的革命精神,一种独立的艺术品格。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要成为有作为的艺术大家,必须学会走自己的路。
  热衷寄生的结果无异于“学我者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