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声音的叙事与抒情——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入选广播剧评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4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声音的叙事与抒情
——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入选广播剧评述
李京盛
  广播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以逼真的声音效果塑造人物、铺叙情节、抒情写意、营造氛围。在这里,声音是它唯一所仰仗的手段,在这视觉艺术越来越以“霸主”的身份雄居艺坛的当今,广播艺术的生存空间,就显得有些局促。但是,当画面、色彩、图案组合等视觉形象铺天盖地,把人们搅得眼花缭乱、疲惫不堪的时候,闭目聆听一段动人的故事,悉心感受一种声音的抒情,无疑也是一种特殊享受。
  广播剧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用声音这唯一的手段,描绘大千世界,曲尽心灵之妙,将广阔的社会生活,重大的主题思想,鲜明的人物性格,美好的人生境界,最大限度的“声化”于听众的耳畔,因此,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是一部广播剧成功的前提。
  本届“五个一工程”入选广播剧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在题材的选择上注意了更适合于声音表现的内容。《生命的交响》是最突出的一例。这部作品描写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在国外的经历和生活。在艰难困苦的时刻,音乐是他生命的支撑,祖国是他倾诉不尽的主题。用音乐来演绎它的生命和情感历程,是最好的描写人物的切入点。剧中的音乐作品都是冼星海音乐创作第二个高峰期的作品,问世50多年来,通过该剧首次与听众见面。这部作品在创作方面的考究之细和投入之大,堪称是广播剧中的“大片”。具有同样特色的作品还有《历史的守望者》、《秀色》、《菊坛雅韵》、《大禹的传说》等等。相对于这类作品的成功,一些选取了很难用声音来表现的题材的作品,其差距之大,就显而易见了。
  其次,如果说广播剧是“没有舞台的戏剧”,那么作品中其戏剧因素成分的强弱和多寡,也是关系到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届入选作品中,其“戏化”程度最高的三部作品是《普通人家》、《特殊故事》和《天鹅宴》。
  这三部作品均脱胎于话剧和戏曲。充分的戏剧化,使这三部作品把各自要求表现的主题,都牢牢固定在情节、人物和戏剧冲突之中,缓缓展现,层层剥开,娓娓道出,使听众沉浸在一种被典型化的生活场景之中。另外,对话台词的讲究,剧情节奏的起伏变化,这些舞台剧的“营养”也把这三部广播剧浸染得玉润珠圆。具有同样特色的作品,在本届入选作品中还有《向天歌》、《未来的公公不好劝》、《乡里乡亲住高楼》、《阳光行动》等。相对于这类作品的成功,一些平铺直叙的交待情节、介绍故事、宣讲主题的作品,就显出了其“失血”后的苍白。
  第三,如果说,充分戏剧化的广播剧显示出的是作品在“达意”上的优势,那么优美、深婉、含蕴的抒情更应该是声音艺术的特长。在本届入选作品中,《永远的恰巴山》、《夕阳奏鸣曲》把要讲的故事,笼罩在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之中。两部作品表现的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的两种爱情,但作品并不着眼于剧情的曲折和故事的完整,它们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气氛渲染和诗化境界,来表现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情致委婉,余音绕梁,寄意遥深。
  当然,对于广播剧而言,充分的“声化”、“戏化”、“诗化”,并非是其艺术内涵的全部,但仅就目前广播剧的创作现状和整体水平而言,上述三方面的努力,对于提升广播剧的艺术品位,增强其审美表现力,应该是有借鉴意义的。在本届入选作品中,还有几部稍显“特别”的作品,但也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如以荒诞手法来写实的《新生命一号》、以喜剧风格来叙事的《“事儿妈”今年二十三》等等。这些作品的入选,显示出本届“五个一工程”作品在体裁、风格、样式上的多样化,同样令人可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