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桃花深情唱皖南——看音乐话剧《桃花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4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桃花深情唱皖南
——看音乐话剧《桃花谣》
廖奔
  皖南事变已经过去了60个春秋,算来整整是一个甲子。《桃花谣》的问世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特殊纪念。
  戏剧创作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题材,这么复杂的历史事件,如果从正面切入,势必造成重兵攻坚的局面,吞吐量难以满足不说,还不一定能构成适合观演的舞台剧。编剧孟冰巧妙地从这一事变发生地的民俗和人文背景中,寻觅到了一个美丽鲜明的意象——桃花,从中抽绎出一缕凄婉动人的情思,由此而结构为一部民间气息浓郁、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的故事。轻轻一笔,一场惨烈的历史悲剧就被涂上了浓浓的人文色彩,成为能够流传百姓口头的美丽歌谣。
  皖南事变所发生的云岭山中,是桃花盛开的地方,1000多年以前诗人李白游历至此,曾经吟诵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诗句,诗情画意氤氲,是为千古绝唱。就在这样一个动人的地方,竟然发生了大敌当前、同室操戈的历史惨剧,实属民族史上的咄咄怪事。周恩来当年即曾满怀激愤地斥诵:“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飘飘洒洒的桃花瓣,无声落入桃花潭水,一个极重情谊的民族,为自己的丑陋行径而饮泣。
  然而,人间自有真情在。孟冰置身于这样的人文环境中,忽发奇想,展开了玄妙的构思,他寻找到一个世代专做桃花宣纸的工匠家庭,家中有一位美丽的桃花姑娘,她用自己的纯朴和善良,救助了皖南事变中伤残未死的新四军张教员,为掩护张教员,她刚直正义的老爹爹英勇赴死,她则强忍重孝之悲、扮作新嫁娘巧妙地护送张教员出境……这其中蕴含了皖南人民对于新四军的几多情谊。随着故事的延伸,桃花姑娘和张教员的彼此依恋与挂念之情也在
  不断延长、加重,从抗战胜利的偶遇即别,到渡江战役的遥遥相望,而桃花却被炮弹击中,直至全国解放之后张教员返回,准备祭扫桃花父女之墓时,却发现桃花在默默扫墓——她已经丧失了记忆,只记得当年和她一起唱桃花谣的那位新四军,她一直在等着他。张教员轻轻唱起了桃花谣,用他的一片深情,唤醒了桃花的记忆,两人融入了漫山遍野的桃花丛中。美丽的皖南云岭山,依然是我们民族培植人间真情的地方。
  为完成这种美丽意象的构建,舞台选择了新颖别致的形态。它以话剧与音乐剧的结合为基点,用一曲美丽动人的桃花谣作为贯穿全剧的主旋律,剧中融入诸多桃花纷纭、落红无数的舞蹈场面,同时穿插新嫁娘、狮子舞等民俗舞蹈,一切场景都被美化、诗化、写意化了,就连新四军那场艰苦卓绝、悲惨壮烈的舍生激战,也处理得那样优美、动情。十分风格化的导演手法,洗练精致的舞美造型,传神尽意的灯光,沁人肺腑的音乐旋律,共同结构起一场情深意挚、动人心弦的演出。主演程晓玲和刘在为能演能唱,民歌唱得甜美、醇厚、充满真情,令人难忘。舞台形式感与作品意象的尽可能吻合,使全剧实现了较高的审美品位。
  怀着对历史的忠诚,对民族的爱,对人民的深情,新四军作出了重大牺牲。60年后,我们的戏剧工作者,用一台精致的演出,把一场刻骨铭心的历史悲剧,转化为桃花潭水般的深情,交付给观众,令人在品味里回忆、在动情中叹息。
  《桃花谣》是对皖南事变的一个极好纪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