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三峡库区最可敬的人——记重庆高阳镇干部动员移民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4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三峡库区最可敬的人
——记重庆高阳镇干部动员移民二三事
范伟国钟学坤
  三峡库区“第一移民大镇”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在8月底顺利完成5000名移民外迁任务并超额迁移了500名移民。一组数据可见高阳移民的艰巨:重庆全市今年外迁移民5万人,高阳一个镇的移民数就占云阳县的1/3、全市总数的1/10,且要在7个月内完成。
  清清的澎溪河孕育了千年古镇高阳,冲积出7个大坝的良田沃土,在崇山峻岭中形成了小桃源。5000多名移民中有85%世代在这里耕种生息,不少村民以打鱼为生,经商为业。要重乡恋地的农民离开,谈何容易?
  2000年12月上旬,高阳镇40多名干部背着大包小捆的宣传资料,冒着寒风下乡入户了。澎溪河畔的晨风夜露,见证着高阳干部的艰辛;移民迁入地江津市、铜梁县的许多乡村,都留下了高阳干部的脚印。
  为了帮助移民,他错过了最后一次更正补偿的机会
  高阳村18组的余少田原打算自谋职业。今年政府安排集中外迁,高阳镇党委副书记舒兴源等去动员时,余少田怒气冲冲地锁上大门,边骂边提着锄头种地去了。舒兴源尾随余少田来到向家湾,一边帮他挖地一边做动员。第二天,舒兴源又来到余少田家,依然遭遇了冷脸和骂声。铁了心的舒兴源接二连三地去了好几次,余少田终于同意去江津一看,但要求舒兴源必须同去。舒兴源毅然陪同余少田赴江津,领着余少田选中了江津的田地。
  余少田哪里知道:住在长洪镇的舒兴源的家属也是移民。统计中,他家的房屋漏登了20多个平方米;移民资格应是4人,档案上只有1人。家人多次打电话要舒兴源回去办理漏登手续,可为了余少田,他错过了最后一次更正补偿的机会。
  为了移民休息好,他抱着重病妻子在汽车过道里坐了一路
  去年农历腊月十四,正逢镇党委书记丁笙铭父亲的70大寿。住在乡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多么盼望儿子回家来热闹一番。丁笙铭忙于工作,没有回家。父亲在几天后赶到高阳。不巧,丁笙铭又要赶往移民对接地铜梁办事,只得匆匆与父亲打了声招呼就走了。
  今年3月,镇移民办副主任易中华的妻子因患严重心脏病需到成都做手术,而移民又等他一起去办对接。易中华没有将自家的困难告诉镇领导,只是将妻子扶上了去江津对接的移民专车,顺道捎到重庆也算陪了她一段路。几个小时后,坐在汽车过道里的妻子实在支撑不住了:“中华,你就帮我弄个座位坐一坐,我胸口痛得厉害。”看着移民疲惫的脸,易中华没有开口,转身抱住妻子说:“等移民任务完成了,我包辆车接你回家。”
  “这把骨头埋在山上,我要亲眼看移民顺利迁出”
  去年7月,牌楼村的移民首次外迁到湖北省草埠湖。60岁的支部书记叶福彩拖着带病的身体领着50多名移民首次出远门对接。
  有位移民不想外迁,借口宅基地离承包田远了。老叶一手撑着胸部,从这位移民的宅基地出发用双脚去量。当数到362步到了田头时,剧烈的疼痛使他倒了下去。稍微恢复后,他又做这位移民的工作:“362步算么子远?不要提过分要求了,早搬早安心,早发家致富,才是大事啊!”
  一起陪去的镇干部劝他赶快去医院检查。老叶没当回事,拖着病弱的身体,又顽强地坚持了26天,直到最后一位移民签字对接。
  回到云阳一检查,他的家人惊呆了——肺癌晚期。去年农历腊月十六,这位为全村800多名移民办理了移民手续的村支书临终前嘱咐老伴:“不能陪你到江津去过好日子了,死后就把这把骨头埋在山上,我要亲眼看着全村移民顺利迁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