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万顷枣园射云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4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唐人神杯现场短新闻征文

万顷枣园射云红
本报记者朱伟王科
  鲁北的十月,金风送爽。望着一串串透红的冬枣压弯了枝头,山东沾化县下洼镇农民于洪歧盘算着今年的收入,黝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去年,他靠冬枣挣了15万元,在他所在的这个镇,仅冬枣一项年收入过5万元的就达200户,全县因冬枣人均增收500元。
  沾化,濒黄河,临渤海,“田野斥卤”、“洼广草多”给当地带来多年的贫困,然而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又孕育出一种珍稀大枣,因比普通枣晚一个月成熟,故称冬枣。“把稀有冬枣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10年前想都不敢想”,沾化县委书记步乃章说。9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位港商品尝到沾化冬枣,啧啧称奇之余,专门赶到沾化,欲代理出口,但看到几十棵冬枣树散布农户院落,只好空手而归。
  面对冬枣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沾化县当机立断,把冬枣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然而冬枣在沾化历经千年却越发稀少,就在于它难繁育。发展产业,谈何容易。几经挫折,沾化县几任领导班子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宗旨不变,把冬枣培育成农民“致富果”的信心不减。
  汗水和心血结出硕果,他们先后攻克了冬枣繁育技术和生长缓慢难关,投资340万元创办冬枣研究所,建起高新技术苗木繁育场……初战告捷,他们又向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进军。1995年,沾化县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
  目前,沾化已发展冬枣密植园20万亩,6万多农户参与。今年,进入结果期的冬枣树5万多亩,产量达到500万公斤,产值达到1.5亿元。踏进沾化地界,但见枝头挂红,四野飘香,好一派“万顷枣园射云红”的景色。但在发展冬枣之初,一些农民认为,种植冬枣三五年才结果,地里耽搁多少粮食!于是,县里发动机关干部、技术人员在栽植、管理等各个环节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1993年,下洼镇抽调了8名机关干部建起了120亩冬枣密植示范园,1997年,这片果园进入结果期,当年产冬枣3.25万公斤,实现收入90万元。
  为进一步调动枣农积极性,沾化县还出台了冬枣密植园使用权拍卖到户、延长承包期等一系列政策。县长韩增金告诉我们,发展冬枣产业,老百姓得了实惠,沾化这个山东省最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也摘掉了贫困帽子。他说:“到2005年,沾化冬枣密植园面积将发展到38万亩,实现人均1亩冬枣园,产量达到1亿公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