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三个代表”的模范实践者——记安徽省太和县城北工商所副所长何付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5
第1版(要闻)
专栏:

“三个代表”的模范实践者
  ——记安徽省太和县城北工商所副所长何付凯
本报记者蔡小伟
  在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何小庄东南角,黄土下埋着一个普通人的骨灰。今年7月以来,不断有人到那里悼念。长眠者叫何付凯,生前是太和县城北工商所副所长。
  10月上旬,记者赴皖北采访,在人们的叙述中,在何付凯2万多字的《“三个代表”学习笔记》里,一个共产党员走过的历程灿然闪光。
  “为人民服务不图虚名,要脚踏实地”
  ——摘自何付凯《“三个代表”学习笔记》
  1994年9月,担任兰州军区某部后勤处副处长的何付凯少校转业分配到太和县工商局。恰逢县工商局取消财政拨款,经费非常紧张,局领导让他等到人员统一调整时再上班。此间,每月只发280元基本工资。
  这一等就是8个月。这段时间里,在部队里忙碌惯了的何付凯自找了一个“工作舞台”:他向工商局的同志借来了《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教程》等书籍,每天自学。他经常到几个市场上去熟悉环境,熟悉工商工作的规律。正式上岗时,他被安排到旧县镇工商所当一名普通的市管员。对此,何付凯没有怨言:“为人民做事,在哪个岗位都可以。”
  旧县镇工商所不大,一幢小平房、4间办公室。从1995年到2000年3月,何付凯在这里先后担任市管员、副所长和指导员,职务虽有变化,但他的工作态度从来不变。每天早晨5点起床,骑车到旧县上班,直接去市场巡查3个小时,接着再下乡。一年365天,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每天要跑四五十公里,一辆永久加重自行车从新骑到旧、从旧骑到破,5年间跑了数万公里。
  去年3月,县里考虑到何付凯的资历和工作能力,曾想让他到城区担任所长。面对这难得的机会,他却对领导说:“我已经享受副科级待遇了,可以把提拔的机会让给更年轻的同志。再说我一直在农村所工作,对城区的业务不大熟悉,我还是愿意当一名配角。”
  后来,何付凯从旧县工商所调到城北工商所担任副所长。所里把最难啃的骨头——老城区和回民街的工商管理任务交给了他。辖区内有100多个摊位,全是些小买卖,民族政策性很强,弄不好就会出乱子。老何却以他的热忱赢得了100多名经营者的爱戴。回族经营者哈成达至今还记得,今年春天,市场上有些同伴把做买卖的炉子放到了马路中间。在进行整理时,经营者都不愿挪窝。老何就自己动手把一只只滚烫的炉子搬到路边。此举让在场的所有经营者感动,他们纷纷把摊位摆回了原处。
  “要正确使用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摘自何付凯《“三个代表”学习笔记》
  何付凯常说,副所长这个官虽小,权也不大,但用好了可以为群众做许多好事,用不好则会给群众带来许多麻烦,甚至造成不幸。
  何付凯的战友任学中每天晨练和下午下班时,总见到何付凯在市场上忙个不停。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付凯,你在单位是副所长,大小是个官,少忙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何付凯却说:“副所长职位是让我为群众干活的。给我一份权,就有一份责。”
  市场信息是否灵通,是经营户做买卖的关键。老何为了搞好服务,当起了信息员。服装经营户傅东前年进城做生意,干了一年没赚钱,就想收摊。何付凯知道后,与他一起分析,找出症结是信息不灵、服装款式落后,并建议他去款式新颖的武汉进货。很快,傅东与武汉建立了固定的供货关系,一连几次进的货全部卖光。以后,何付凯又教给他做生意的诀窍。傅东一不卖假,二不宰客,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
  老城区西大街有8个残疾人,每当要换证或有其他什么事时,老何总是上门服务。张春生的卤制品店是老何来得最多的摊位。去年刚开张时,这里每天只有几十元的收入,严重亏本,张春生为此灰心丧气。何付凯就为他出点子,让他扩大经营范围。张春生推出麻条、牛肉、烧鸡等品种后,生意立即红火起来。如今,他每天的收入达到了2000元。
  在何付凯眼里,管理的核心是两个字:服务。辖区内有一对原四川万县来的年轻夫妇做面条生意,当地有几个菜贩欺生,故意把菜摊摆到他们店铺前。这对夫妇不敢吱声,准备收摊另找地方。何付凯发现这一情况后,认真做了菜贩的工作,把菜摊清理走了。后来又根据实际情况,报请酌情减收了该夫妇的工商管理费,使他们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夫妇两人得知老何喜欢吃面,想送给他一筒面,被老何谢绝了。老何去世的消息传来,这对夫妇默默地为老何下了一碗面,放在那天他坐过的凳子上,嘴里喃喃地说:“何所长,你趁热吃了吧!”
  2001年6月29日,何付凯因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倒在工作岗位上。送葬那天,太和县老城区和城北市场的个体工商户纷纷放下手里的生意赶来。从城北工商所到人民路两侧,挤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群众。没有人通知,经营者们自发开来了40多辆汽车,护送着这名普通工商干部的骨灰回老家。
  “公生明,廉生威,只有这样,才能够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摘自何付凯《“三个代表”学习笔记》
  何付凯在旧县工商所任指导员时,一位个体瓜菜经营者乱放乱摆,影响了其他经营者的生意,又不服从管理。工商所决定给他处罚。后来了解到这是老何的亲戚,想免予处罚。何付凯知道后,坚决要求维持“原判”。做通亲戚的思想工作后,他自己掏钱垫交了罚款。此后,所里再没有人会因某个经营者与老何有什么关系而“另眼相待”了。
  “理解万岁”是他处理涉亲、涉友案件时的口头禅。在县城城南工商所辖区健康路上经营服装的陈继帮,与何付凯有着6年的战友之情。去年春节,陈继帮在与老何闲聊时说:“付凯,你家住在城南工商所家属院内,那里的人你熟,能不能打个招呼,减免一点工商费?”何付凯笑道:“工商部门收费都是按经营实绩年评定、月征收,根本没有必要去讲情。再说你个人富了,为国家做点贡献也是应该的。”听了这番话,陈继帮认为战友不讲情面,有些想不通。两天后,正值大年三十,何付凯有意多包了一些饺子,和妻子一起冒着大雪,坐上三轮车,送到战友的商店。看着身上满是雪花的何付凯夫妇,陈继帮夫妇感动得哭了,他们说:“老何,说情那事你千万别在意,我完全理解你,我们永远是好战友。”
  对亲朋好友,何付凯坚持原则,对送礼行贿者,他铁面无私。一次,个体户陶某、徐某分别送上价值1000多元的礼品,话说得很白:请在收取工商管理费和监督管理中给个方便。何付凯向他们耐心宣传了工商法规和所里的纪律,坚决辞谢礼品。去年8月22日,在查处一起经营香油的掺杂兑假案件中,当事人多方打听到何付凯的住址,半夜三更带着5公斤麻油、两条香烟,到他家敲开门后,放下礼品就跑。老何脚穿拖鞋提起礼品就追,但没有追上。第二天,他把礼品如数上缴单位。
  太和县城镜湖路62号何付凯的家,面积只有30多平方米,还属于他岳母家。环顾四周,除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台旧洗衣机和电灯、电扇外,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水壶补了3次,一双拖鞋穿得像纸一样薄,几件简陋的家具是1985年结婚时置办的。老何用的刷牙杯是从部队带回来的。何付凯在老家的父母住的还是30多年前盖的泥坯房,下一场雨会掉一层土。直到何付凯去世,他们家还点着自己用药瓶做的煤油灯。
  何付凯是个孝子,经常回家看望老人。每一次回家,也只是割点肉、带条鱼什么的,从来没有带回过值钱的日用品。
  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有着23年军龄、工龄,在部队就入党提干,管了多年军需,转业后又一直在工商部门工作的干部,会是这么清苦。一个曾经与老何共事多年的战友说:“在公和私上,老何泾渭分明,从不含糊。”何付凯的妻子下岗4年,但他从未向组织提出或托关系找人安排工作,哪怕是给妻子一个合同工、临时工的岗位。一家三口全靠他每月7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
  工商所配有公车,但7年多来,他一次也没有用过公车办私事。今年6月24日,何付凯去世前5天,他与妻子利用中午下班时间回老家给母亲过生日。妻子看天气炎热,老何身体又不好,提出让所里的车送一下,何付凯没有同意。
  采访何付凯事迹的时候,记者听到了当地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们没有见过雷锋,没有见过焦裕禄,但我们感觉到,何付凯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焦裕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