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阅读
  • 0回复

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22
第3版()
专栏:

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王哲民
为了在干部思想上划清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线,首先就必须批判主观主义,因为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往往并不像唯心主义哲学那样有一“整套”所谓理论系统。但是,尽管如此,主观主义始终都是一切工作中犯“左”倾或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它同辩证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主观主义按其思想实质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东西,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分裂为特征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教条主义是把理性认识绝对化,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这种认识,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不从实际出发,不从客观情况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即简单地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中断章取义地摘引一些词句,并以此作为制定工作方针、计划和步骤的根据。其结果必然是主观(工作方针、计划和步骤)和客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分裂,强使客观服从主观。实质上这是承认了思惟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的根本原理。教条主义的这种特点是重复了唯心主义唯理论的错误的。虽然教条主义者没有唯心主义唯理论那样一套玄妙的“理论”公式,也没有主张过理性是脱离人的头脑而独立存在的什么“世界理性”或“绝对精神”,同时也没有把理性绝对化,成为实质上是变相的上帝;但是两者都是把理性认识绝对化,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明确地指出:“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
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者则是把感性认识绝对化,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认为感性认识不必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就只是从经验出发,把一时一地取得的经验绝对化,不问客观情况,到处乱套,强使客观的东西服从主观的东西。在这里他们实质上也是承认了思惟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根本原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的这个特点是重复了哲学唯心主义经验论的错误的。虽然经验主义者没有唯心主义经验论那一套玄妙的“理论”公式,也没有认为世界上除了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什么也没有,也没有主张过客观世界只不过是人们“感觉的复合”或“感觉经验的材料”,同时他们的经验的来源也不是像唯心主义经验论那样认为是“内省的经验”;但是由于他们把本来是来自实际生活中的经验绝对化起来,并把它当成是可以决定一切的东西,因此就在如何对待经验、运用经验的问题上,它们两者走上了共同的道路——把经验看成是第一性的,把客观存在的事物看成是第二性的。
有的同志认为,不能说主观主义实质上就是唯心主义的,理由是“这些同志是承认客观存在的,承认客观事物是有规律性的”。但是,第一,划分我们干部思想上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主要的不是看他们口头上承认什么,而是看他们实际上怎样做的。主观主义者当然在口头上没有主张过思惟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甚至于他们还会在口头上反对唯心主义,但是由于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错误,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自觉地用了唯心主义的原理——思惟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实质上这不是承认了客观存在,而是否认了客观存在。第二,对于经验主义者和事务主义者来说,他们承认什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呢?他们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在事物表面现象上打圈子,这样怎么能说他们承认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呢?
主观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保守思想和盲目冒进的倾向都是主观主义的表现。
几年来许多工作部门或多或少都犯了一些保守思想的错误。譬如在工业生产部门中就有这种情形。华东钢铁公司在制定一九五五年生产计划时,在有些厂里曾遇到一种保守思想,即强调设备旧、效力低、事故多等困难,并找出各种理由证实不能接受新的生产指标。只是经过了反复和仔细的核算,并深入车间进行实际的测定,更通过算细帐、挖潜力等办法才制定出来符合于生产发展的计划。仅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有保守思想的同志就是因为没有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他们在工作中只看到困难的因素或既有的成绩这一面,没看到有利的因素和潜在的能力一面,因此他们所制定出来的计划必然是落后于现实生活的,赶不上现实生活的发展。主观的计划和客观的要求不相符合,这显然是犯了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错误。
盲目冒进的倾向,几年来在工业建设当中和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当中,曾较为普遍地存在过。譬如在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中,有些同志过高地估计了农民的积极性,认为“今天农民在大势所趋之下,可以不叫自到”,“今天的困难不是农民觉悟不高,而是领导机关的束手束脚”,因此就不顾客观实际情况,盲目地贪多贪大贪快,有些地方一个领导工作人员一夜之间检查了十六个社;一个县一日之间入社的农户从总农户的百分之一发展到百分之七十,并且限定每区办几个大社。结果,这样办起来的社大部分没有得到巩固,而且还伤害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些同志只看到了有利的条件或只强调了任务和进度,没有看到困难的条件或实现这些任务和达到这些进度的实际步骤。具体地说,就是只看到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一面,而没有看到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改变农业中现存的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复杂的艰苦的任务。他们虽然是跑到了现实生活的前面,但他们和有保守思想的同志一样是脱离了实际生活,同样地把主观和客观割裂开来,因而也就犯了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错误。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也还有些同志犯自流主义的错误。他们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工作中不利的因素抹掉,把一切有利因素夸大,自以为经过一两阵努力,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向着希望的有利方向顺畅发展。结果是事与愿违,主观不能符合客观,这无疑也是犯了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错误。
主观主义在组织关系上的一种表现,就是宗派主义。党内的宗派主义表现在闹独立性,闹地位,闹出风头,拉拢一些人,排挤一些人,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等等。所有这一切作风,都是不老实的,都不是科学的办事态度,都是和革命的实际需要不符合的。这种人考虑问题是从个人和小集团出发,从主观打算出发。因此一切宗派主义思想都是主观主义的。
形式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因为有这种思想的同志只看到事物表面现象,没有深入事物的本质,所以在工作中就求多不求好,重量不重质,重形式不重内容。这种表面性也就是主观性。他们同样是犯了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错误。
总的看来,以上这些告诉我们,许多在实际工作中犯错误的同志,他们的错误的表现形式虽有种种不同,他们的错误都具有这样一个特征,就是把主观和客观相分离,把认识和实践相分离,只抓住了工作中的某一部分情况、某一方面的条件、某一个环节、某一个特点,片面地把它加以夸大,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根据,结果就必然陷入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泥坑。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呢?关键的问题就在于领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来正确地认识客观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反映论为基础。它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观念是物质的反映,思惟是存在的反映。
什么是正确的思想,什么是错误的思想,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唯一的标准就看它是否反映了客观外界的实在情况。真理就是对客观外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我们做工作所以能够取得成绩,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方针、计划和步骤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在的情况。反之,做错了,就是因为没有反映客观实在的情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写道:“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的原因不止一个,但最普遍的是立场问题。凡是站在非工人阶级的立场去看问题,就一定不能客观地如实地反映外界。个人主义者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这个立场出发,就势必同集体对立,同群众对立,同客观规律对立,就势必要陷入主观主义。所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是同正确的立场分不开的。此外,没有学习理论,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不懂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造成主观主义的原因。
只要我们领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一切都从革命的需要和中国人民的需要出发,我们就会经常要求我们的思想尽可能地符合客观外界的情况,经常注意在实际生活中检验我们的思想,一发现它不对,就虚心地纠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地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反映能力),因此就会不犯或少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