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说真话的“民情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5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五凌杯头条新闻大奖赛

说真话的“民情日记”
新华社记者于振海胡靖国
  山西朔州市在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把基层干部组成“炕头工作队”,进村入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化民怨,解民忧,为群众办实事,并把自己的切身感受用“民情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记者在翻阅“民情日记”时了解到,大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一个县乡的工作安排,如果干部作风不实,恐怕一切都很难落在实处。当前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已成为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抓落实,一定要从干部作风抓起。
  不是农民不听话,是一些基层干部不像话
  平鲁区井坪镇党委书记贾志武
  4月22日星期日
  经常听机关干部抱怨:“如今的老百姓不好管,不听话。”到底怎么样?我才来两个多月,心中不大清楚。今天是星期天,我决定到下称沟村去下乡。
  走访了几家农户后,中午到了65岁的贾旺家,想在他家吃派饭。贾旺经常上访告状,是村里有名的“难缠户”,村干部担心在贾家吃闭门羹。谁知,和贾大爷一讲吃派饭的事,他立马拉我到他的家中。
  “别说是书记,就是普通干部也从不来俺百姓家坐坐。”“乡干部是一年来一趟,秋后算一账。一见俺们就是要钱、要粮、做计划生育手术,一句好听话没有,跟‘响马队’差不多,上边的干部呢,一来就坐着小车打圈圈,兜上一圈下饭店去了。找干部办事,冷言冷语,别说帮忙贷款、推销农产品什么的,就是盖个章,也得跑个三四回……”
  吃着莜面窝窝,听着贾老汉的话,我心里沉甸甸的,不是农民不听话,是我们有些干部太不像话,这些年,生活水平高了,但是干群之间的关系凉了。
  干群感情不到位,中央的政策再好,也只是“开开会,喝喝水,念念报”,这就算是贯彻落实了,在农民中间见不了实效。
  农民最实际,只看你办不办实事
  应县南河种镇党委书记张玉儒
  5月20日星期日
  深夜12时。忙了一天,刚刚睡着,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张书记,张书记,不好了,快起来!”接马峪村一下来了20多人,堵在我办公室门前。
  5月中旬,正是青椒移栽的大忙时节。接马峪村刚栽下470多亩青椒苗,准备浇水时,断电了。如果天亮前青椒苗浇不上水,太阳一出来,青椒苗都要枯萎。农民们跑到变电站一问,原来是农网改造,施工队在杨堡村遇到“钉子户”敲竹杠,一户农民开口要3000元补偿费(按规定是200元),不然不让电线通过他家的土豆地。
  杨堡村不属南河种镇管辖,又是深夜,打电话没人接,怎么办?我立即带上两名群众代表赶到县电业局,找到了副局长贺志文。贺说农网改造由变电站直接负责,我们又拉上贺志文来到变电站。施工队原计划天亮后找派出所解决问题。我们建议剪断新线,接通旧线送电,施工队说损失太大,不愿意。我提出损失由镇政府补偿,今晚必须送电。在我们的一再劝说下,施工队同意了我们的方案,并免除了补偿费。深夜2时30分,接马峪村开始浇地,470多亩青椒苗得救了。
  当我们返回路过接马峪村时,激动的农民给我们磕头致谢,齐刷刷跪在了地头。据农民们说,如果当时镇里没人管,他们还有200多人准备到镇里闹事去,酿出大事不说,农户的损失就成了定局。
  农民最实际,也最根本,不看你干部说的有多好听,玩的有多少花样,只看你办不办实事,要从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看是不是“自己人”。现在有些“知识型”的干部,一讲服务就云山雾罩地办公司、上项目,从WTO到调整结构,一讲一大套,群众听不懂,也不想听。其实,我们实实在在地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群众还是非常拥护我们的。
  也给基层干部减减负
  山阴县委副书记南志中
  7月3日星期二
  现在全县上下正围绕“三个代表”的学习转变干部作风,坦率地说,作为一个“父母官”,我何尝不想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然而有许多时候还真的是身不由己,让你有许多无奈和难言的苦衷。就我自己而言,我有三怕:一怕开会。现在的会议太多了,我一个月曾开过22个会,大都是些务虚的,实质内容不多。而且会议时间又特别长,就那么一个意思,这个领导讲了,那个领导讲,本来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硬要长篇大论地说一番。
  二怕文件。有什么样的会议就有什么样的文件,而且文件比会议还要多。现在的领导机关和部门,动不动就发文件,以文件代替了工作。有的文件长达几万字,其实有一二百字足够了。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份材料和文件要摆在办公桌上,面对高可盈尺的文件,我常常感叹,可惜了这些白纸,真不如给山里娃做几个作业本有用。
  三怕接待。少的隔三差五,多的几乎天天都得迎来送往搞接待,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变成了“三陪先生”,陪吃陪喝陪参观,尤其是陪酒,中午喝了,晚上喝,简直是一大负担。这个检查,那个评比,穷于应付,忙于奔命,由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便应运而生,虽然问题发生在基层,可根源是上边造成的。现在企业减负,农民减负,学生减负,何时给基层干部也减减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