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后花园”里“农家乐”——重庆市九龙坡区发展“都市型农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5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后花园”里“农家乐”
  ——重庆市九龙坡区发展“都市型农业”侧记
本报记者夏珺
  国庆前夕,北京已是秋风送爽,凉风习习。可重庆市的最高气温仍然达到33摄氏度,中午,太阳像火球一样烤着大地。然而,在九龙坡区,比天气更热的是“西部开发”热。
  中梁山的东部和西部
  从版图上看九龙坡区,有点像一只手掌。绵延起伏的中梁山从北向南将“大拇指”与手掌隔开。这“大拇指”是中梁山的东部,有3个乡镇;“手掌”就是中梁山的西部,有9个乡镇。虽只是一山之隔,东部和西部却大不相同。论人口,东部占了80%,而西部只占20%;可论地域,则倒个个,西部占80%,东部占20%。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很大,东部以工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比较发达;西部基本是传统农区,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
  基于这样一种区情,九龙坡区区委、区政府6年前就提出了“两个转变”,即中梁山以东地区由近郊农村向城市转变,中梁山以西地区由远郊农村向近郊农村转变。到1998年,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
  下一步怎么发展?如何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实现东西部经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经过反复的调研、论证、思考,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战略,其基本思路是:“建立基地,培植龙头,创新机制,拓展领域”,并将蔬菜、水果、花卉苗木、水产、畜禽确定为五大主导产业。中梁山的“西部开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红红火火地铺开了。
  “菜园子”和“后花园”
  重庆成为直辖市,为九龙坡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重庆有3000万人口,是一个农副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九龙坡区就像一个大“菜园子”,为重庆市场提供农副产品,无疑会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区委、区政府的“胃口”远不止于此。
  多年主管农村经济工作的副区长彭华禄对记者谈了他对“都市型农业”的理解。他说,“都市型农业”以大都市为背景,充分利用和依托城市的各种要素,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对土地、森林、民俗等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它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种养模式,注重产业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寻求农业产业化中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记者从中梁山的东边驱车,钻过三个隧道,来到中梁山的西边。西边是传统的农区,一派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我蓦地想起一句半是调侃半认真的话:“经济落后,山清水秀”。山清水秀,加上比较方便的交通,这不就是资源优势吗?城里人没有山水,还要造个假山假水来欣赏,为什么不到这如诗如画的真山真水中潇洒走一回呢?城里人嫌空气污染,还要上氧吧吸氧,为什么不到这“天然大氧吧”来呼吸新鲜空气呢?事实上,九龙坡区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想,发挥西部的独特优势,不光要当好重庆市的“菜园子”,更要把西部建成重庆市的“后花园”。
  农产品进城和城市人“下乡”
  “都市型农业”不是被动地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城郊型农业”,而是强调城乡互动,主动地把城市的消费,甚至是城市的资金“拉”到农村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后花园”的建设已有了初步的眉目。在已建成的大田渔村、重庆市第一垂钓俱乐部、海蓝云天风景区、白鹭保护区等地,记者见到许多城里人或全家或携朋带友来钓鱼、旅游、休闲、度周末。为吸引城里人下乡,各个乡镇各显神通,有的利用千亩桃林办起了桃花节,有的利用万亩橘园办起了金秋采摘节,有的开发了十里荷塘,搞起了白鹭荷花节等等。这些项目都巧妙地将农业资源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丰富了“都市型农业”的内涵,也使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令记者更感兴趣是近年来兴起的“农家乐”。“农家乐”其实就是农民办的家庭旅馆。白市驿镇有一片白鹭保护区。这里历史上就是白鹭的栖息地,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茂盛的竹海引来了大批“回归”的白鹭,最多时有几万只。每当傍晚,成群的白鹭结队归巢,落霞与白鹭齐飞,成为一道绝美的风景,城里人争相一睹为快。“农家乐”随之兴旺。
  在白市驿镇三多桥村,记者随意走访了几户“农家乐”,多是二层楼或三层楼,家家窗明几净。一楼大厅可以打牌、唱歌、跳舞,二楼、三楼是客房,少则摆两张床,多则放五六张床,还有的是上下铺,有公用的淋浴间和卫生间。“农家乐”价格低廉,每人连吃带住一天只要35元,因此极具吸引力。也有的城里人选择住在宾馆,吃在农家,一顿饭只要10—15元。农民周国明告诉我们,他家盖了一座三层小楼,最多时一天接待过上百人呢,一年下来,挣个七八万元不成问题。农民牟联友说,他原先是搞运输的,后来看到“农家乐”生意火,风险又小,就转行干“农家乐”了。据村支书刘德懋介绍,全村250多户人家,有一多半搞起了“农家乐”,上规模的有七八十家。去年有10多万城里人来村里“耍”过,就按每人花35元算,还350万元呢,“农家乐”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家乐”不仅鼓了农民的腰包,也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农民的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过去三多桥村是个“屙屎都不生蛆”的穷山沟,男人都找不到媳妇。如今彻底变了个样。54岁的周国明只念过三年书,穿着旧褂子、旧皮鞋,显得很“土”,但说出话来净是新词儿,“三个代表”、“信息”、“假日经济”、“股份”什么的,都能说出个一二。谈起这些年的变化,他说:“一靠党的政策,二靠领导支持,三靠白鹭”。我们问他,如果客人要吃白鹭怎么办?他连连摇头:“吃不得,吃不得!那可是我们的财神菩萨呀!”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在吸引城市消费下乡的同时,区委、区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据区委副书记汪丛林介绍,3年来,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约5000万元,而吸引来的社会资金却高达2亿多元,一批大的龙头企业,如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嘉顿、皇田、海浪等来九龙坡落户,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土地达1万多亩,实施项目近百个,已建成10个具有特色的农业观光、休闲园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