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要大师,也要大楼——中科院秘书长施尔畏谈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6
第10版(科技)
专栏:

要大师,也要大楼
——中科院秘书长施尔畏谈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钟柯
  “你看,我们就是要在这片33万平方米的地方建设中关村科学城。”铺开一大摞文件和图纸,施尔畏迅速接触正题。
  在中科院,秘书长施尔畏是个“大忙人”。加上中关村科学城这一摊子大事,原本就日以继夜的他更是忙得不亦乐乎。“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早在1995年,中科院就规划在北京建设东亚最大的科学城。1999年,北京市和科技部提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建设中关村,离不开中科院。在这里,有中国科学院25个国家研究所,科技人员1.6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就有100多位。为此,中科院提出了建立中关村科学城的计划,希望用5到7年时间,建立若干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科技园区,与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一起,构成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的核心区域,真正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过去搞‘自我封闭,滚动发展’,我们筑围墙是最有本事的,恨不得门卫、食堂、车队都是自己的。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形成了今天中关村围墙林立,科研、住宅区交叉,功能混乱的局面。这种状况一定要打破。”施尔畏说,今年春节期间,路甬祥院长向国务院提出,科学城的建设要与高校和海淀区通力合作,抛开土地归属和局部利益的纠葛,从社区环境和功能完善的角度整体设计、合力推进。
  “科学院的建设要回归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北京市全面合作,与市场经济全面接轨。路院长是站在全国的角度,站在产业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角度,站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角度讲这些话的。”在施尔畏看来,目前,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在发生转移,生产的形式正在发生改变,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人,依赖于信息的交汇,依赖于紧密的、多层次的管道的联系。像以往一样,圈一块地,建一条生产线,靠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来发展经济,已经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瓶颈。全世界都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物理空间上与之建立起十分紧密的联系。科学城的发展正是适应这种经济形态的产物。
  “有人觉得,一所知名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有大师才是最重要的,大楼只是表面文章。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时间跨过20世纪,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它的自身组织形式也越来越整体化和规模化。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有大师,更要有梯队,要有人员的组合,要有管理和信息的沟通。而科学城的建设,正是营造一种有利于整体科学和规模科学发展的环境。”施尔畏认为,园区的建设是和文化建设密切关联的。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在学科建设和组织机构的调整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在,科学院的园区建设则是要在物理空间上进一步地开放,促进科学研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