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艺术期待“中国品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6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艺术期待“中国品牌”
徐涟
  这些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艺术团体令中国观众大饱眼福。在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之后,也让观众记住了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然而,陶醉在艺术所带来的美的享受之后,我们发现,在数不胜数的世界知名艺术品牌之中,似乎难见中国品牌的身影。这里所指的品牌,就是艺术院团的知名度极其独特的风格。
  被认为是中国国粹、集中国传统艺术之精华的京剧缺少自己的品牌。全国几十个京剧院团,像上海京剧院那样有自己的代表剧目和独特风格的院团能有几家?往世界各国选派京剧团也有很多年,出去的院团不下数十个,但外国观众不知道各京剧团之间有什么区别,也分不清这一个团体与另一个团体各有什么特色。自梅兰芳带给世界一个东方奇迹之后,称得上世界知名的京剧艺术家其实少而又少。
  被认为故乡在中国的杂技也没有自己的品牌。虽然我国屡屡在世界级大赛中获得“金小丑”等杂技的最高奖项,但观众只知道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美国的玲玲马戏团和莫斯科大马戏团,没人知道我国各杂技团的名字,而实际上玲玲、太阳马戏团中就有许多我们的演员。
  在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这样一些外来艺术门类里,尽管《梁祝》、《红色娘子军》等优秀作品闻名遐迩,却不怎么注意著名品牌的建设,现在又有多少人清楚哪些院团最擅长演出这些作品?
  是中国艺术没有竞争力?80多年前梅兰芳带领中国京剧赴日本、美国、苏联的演出引起了世界轰动,也让中国京剧第一次走向了世界;近几年来中央民族乐团连续赴维也纳的演出也使外国观众更为全面地认识了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国喝彩”综合文艺晚会先赴英、法、俄,后来再到雅典卫城,每一次演出都得到了热烈反响。这些都一再证明,艺术没有国界,中国艺术能够得到外国观众的认同。
  是我们的院团太多,超出了需求?拿交响乐团来说,美国除了交响五巨头——克利夫兰、波士顿、芝加哥、纽约、费城之外,还有洛杉矶、休斯顿、新泽西各个州的交响乐团,论数量不亚于咱们的京剧团。世界各国的交响乐团也很多,但照样有观众,照样能经营,每个乐团都有自己的特色与追求,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斯图加特室内乐团以演奏海顿音乐见长,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成为施特劳斯的代名词,而阿姆斯特丹室内乐团则以现代音乐为特色。听过了费城交响乐团,谁都知道还得听听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来中国一次,还要再来二次、三次,可观众就是认准了这块牌子。由此可见,不是数量多少而是有没有品牌的问题。
  是我们没有机会让外人知道?据了解,中国每年派往世界各地的演出团体多达数百个,如果加上长年在国外演出的数个杂技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中国演出团体活跃在世界各地。但遗憾的是,至今却难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我们的文化产品出口始终停留在廉价甚至无偿奉送的水平上,我们的节目只能加入太阳马戏团当中,成为他们的低价原料而不是艺术成品。
  正如海尔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一样,中国艺术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世界品牌,可是只有一流的院团才有可能创造一流的剧目,才能成为世所公认的艺术品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许多艺术表演团体还远没有走到规范的轨道上来,市场意识仍然薄弱。
  大部分团体没有固定的演出季,在演出安排上随意性太大;艺术生产不能定时定量,什么时候演什么节目也缺乏长远规划;巡演计划、宣传策划、组织营销更无从谈起。许多院团至今都未能明确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大杂烩成了基本格局。
  营销宣传、包装制作,这是我们以往的一个特别薄弱环节。永和豆浆的成功不在于原料,而在于产品的营销方式。1998年,当中演公司重新包装制作的《花木兰》在欧洲演出时,第一次从国外演出商手里拿到了4万美元的版权费。可以说,制作精良、策划成功决定了我们是原料出口还是成品出口的一个关键。
  另外,任何一个产品出来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对于艺术作品,就是要多演出。只有多演出,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北京人艺在北京受到欢迎,在上海演出也屡屡成功,走出国门照样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如今,越来越多的演出团体有机会到世界各地演出,但许多团体只是把这样的演出当作一次福利机会,缺乏统一规划,也缺少艺术规范。各个院团之间甚至相互竞争,互相压价,只求出趟洋差,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没有品牌就没有优势,也就无法在竞争中取胜。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时,品牌的建立对于我们显得格外迫切。有专家指出,在“芭蕾热”背后,中国的舞蹈却在逐年减少,首都舞台每年上百场舞蹈演出中,外来品越来越多。这也从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当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精品进入中国之后,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快树立自己的世界艺术品牌,加入竞争行列。
  艺术期待“中国品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