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邓雷仓,陕西,编辑——图书为何论斤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6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书价别离谱(1)

邓雷仓,陕西,编辑——
图书为何论斤卖
  读报获悉,文化古城苏州市爆出一件令人惊异咋舌的新鲜事:一家名为“傻大姐图书菜场”的商店卖书论斤,平装本每斤7.8元钱,精装书每斤8元。据市场反馈的情况显示,该店实行“图书论斤卖”后,一改过去“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经营状况,许多读者闻风而至,论斤售书异常火爆,收入也由原来日销售额千余元一下子飙升到六七千元。
  假若有人以为这家店老板真的是“傻大姐”,糊里糊涂论斤卖,那就大错特错了。自古格言讲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人家这一“惊世骇俗”的营销之举,绝非一时头脑发热,心血来潮,而是精心算计过的。君若不信,请看人家自己算的一笔营销账:“8元1斤”大概是时下书价的4折,那么书的原价当在30元左右。依此推算出读者以往购书时买者多掏了几文“冤枉钱”。
  现今,出版及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往往急功近利,把图书价格定得很高,读者常常望价兴叹。事实上十几年来,国内平均每本书价已上涨了20多倍,令众多酷爱读书者也深感吃不消。据悉,出版商将书价频频上涨的理由归结为成本上涨,这些成本包括稿酬校订费、印刷加工费、纸张及材料费、出版损失费、编辑费等五项,其中纸张成本最大,竟占生产
  成本的一半。业内人士也析说缘由,口吐苦衷,十几年前每本书印数大都在五六万册左右,一般都印十几万册,但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书印数只有几千册。虽然话是这样讲,也不无道理,但书价订的过高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图书价格订得过高直接导致的恶果就是盗版书难禁,错误百出的书四处横行。现时的书好像都是给有钱人出版的,可有钱人大多不买书去读,想读书的人又囊中羞涩,只好退求其次买盗版书去读。要想真正把盗版书清理出市场,除了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打击力度外,出版社及其经营者也得把正版书价定合理,尽量降下来。如果正版书人们能买得起,盗版书还会有市场?谁还愿意读印刷质量差、错别字满篇的盗版书?
  正版书价标得太高,直接导致的另一个恶果就是积压图书过多。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1999年全行业积压图书40多亿册,总金额达250亿元。图书积压增多又迫使出版社把损失加到新出版的图书上,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无怪乎常常有人感叹:如今可看的书愈来愈少。此话大概有两层“弦外之音”:一是内涵丰富,值得一读的书太少;二是内容尚可,但书价定得过高的书太多了。这“一少一多”正好折射出图书大量积压的内在原因。一方面正版图书大量积压,盗版图书火爆市场;另一方面读者真正需要“看的书却愈来愈少”,这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书市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君不见在大大小小的书市上,打折的书摊前总是围满了认真挑书的热心读者,这一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否给以经济利益为首、急功近利的出版社及其经销者一个有益的提示呢?难道非要等到书店“按斤卖书”,才痛下狠心降低书价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