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风格鲜明表演动人——歌剧《悲怆的黎明》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6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风格鲜明表演动人
——歌剧《悲怆的黎明》观后
金铁霖
  我看了中国大型原创歌剧《悲怆的黎明》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这一幕幕的剧情和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优美动听的音乐所感动。这是一部抒情悲剧风格的民族歌剧,编剧孔远同志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和典型化的人物塑造,使整部歌剧生动感人,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剧中的每一位主人公都有血有肉、各有特色。他们是同一代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能用实际行动去报效祖国,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生命。全剧情节紧凑,层次鲜明,有起有伏,处处有情,加之音乐上的震撼力渲染,使观众激动不已。很多地方都感动得我流下了热泪。这确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而富有深情的一部好戏。这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但又脱离了标语口号式雷同化的表现方式。每位主人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向往,面对祖国的需要、生死的抉择,他们用青春的生命,铸造了永恒的胜利和崇高信念。看了这部歌剧后,肯定会使新一代的年轻人心灵得到一次净化,思想受到洗礼和升华。
  歌剧在演唱上使用不同声部来体现主人公的不同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变化。除了使用宣叙调、咏叹调演唱形式外,还多次使用合唱、小合唱、四重唱、二重唱等多种声乐艺术表现形式,给予演员塑造角色更多的表现空间,使每个角色更加丰富而有感染力;在唱法的运用上,也有较大突破和变化,它不同于原来传统的民族歌剧的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更加注重演唱上的科学性与民族性的结合运用,使作品更加完善、细腻而富有表现力。在声音使用上,通畅统一、吐字清晰、语气真挚、音色圆润而明亮并有穿透力;高低强弱运用自如,加强了人物的塑造力,听起来轻松而有语气化,给人们一种亲切感,拉近了角色和观众的距离,可不必用字幕就能听清每个角色的歌词。
  彭丽媛与我谈演唱体会时讲:“我如果用原来演《白毛女》和《党的女儿》歌剧演唱方法来唱林梅这一角色,肯定是唱不下来的,人物也不对,必须使用我原来在上课时用过的艺术歌曲和外国歌剧唱法,加入我们的语言和感情,有机的结合才能完成好这部歌剧的所有唱段。我这样唱完全场,都没有疲劳感,状态很好,现在终于有机会使用我这方面的技巧和能力了。当然,这是作品所决定的,而不是用固定不变的唱法去演唱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作品。通过演林梅这一角色,我才深深体会到,全面素质学习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剧中的其它角色也是如此,他们无论原来唱美声和民族的或是戏曲的,都要根据歌剧角色的需要,尤其是音乐唱段的要求来适应和调整,使其达到在演唱方法的相对统一情况下再体现各个角色的特色。”歌剧的序曲和幕间音乐以及尾声演员谢幕的音乐也是一气呵成,使全剧从头至尾达到了珠联璧合、和谐统一的综合艺术的整体效果,可以说这部歌剧从编剧到作曲、舞美、灯光、编舞以及演员的演唱和表演是非常出色的。它在原来中国民族歌剧基础上,无论创作和演唱、表演等方面又走出了新的一步,相信《悲怆的黎明》这部歌剧在反复的演出实践中会听到各方面专家和观众的意见,不断完善,真正成为一部中国歌剧的精品。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