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透视历史上的中国人口行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28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透视历史上的中国人口行为
胡中生
  前不久,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和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历史上的中国人口行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与会的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特定区域和特定群体的人口行为。
  与会学者关注较多的问题之一是古代特定群体的婚姻制度与生育状况。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皇家实行的是一后群妃制,这一婚姻制度意在广育子嗣,延续家族政权,但皇家子女夭亡率也很高,而且皇家的生育状况与朝政的清浊有着某种的一致性。有的学者提出,清代满蒙近亲结姻现象虽然较为普遍,但对这种现象要做详细的甄别,对蒙古王公之家人口繁育因近亲结姻所受的影响,不宜做严重估计。有的学者重点研究了古代士绅群体的婚姻与生育,认为多妻、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是士绅群体的显著特点。也有的学者分析了清代盛京内务府三佐领下旗人的生存状况,认为其病残丁和废丁很多的原因,可能与国家赋役政策的改变、生活和劳动条件的艰苦以及家族的遗传有关。与此相联系的,是他们的婴儿成活率也很低。
  古代的溺婴与收养问题也是与会学者讨论较多的话题。有学者认为,由于贫穷和重男轻女思想,明代溺女婴习俗流行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江南地区,这造成了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带来男子成婚困难等社会问题;同时,这些地区溺男婴也相当普遍,这反映了家庭由于经济承受能力而进行的生育控制,也可能与当地古老民族的习俗有关。有的学者则重点分析了宋代福建地区的溺婴现象和民间收养行为,认为溺婴现象可能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进行的生育控制。而由于政府的育婴堂作用不大,因而才鼓励民间收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