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祖国到处都是温暖的家——记北京移民到达甘肃银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23
第2版()
专栏:

祖国到处都是温暖的家
——记北京移民到达甘肃银川
育庄
甘肃省银川专区是东临黄河,西屏贺兰山的八百里平川,是有名的米粮之川,也是有名的“塞上江南”。这儿有纵横交错的渠道,灌溉着数百万亩农田,出产大量的稻米、小麦和水果,渔产也很丰富。这儿还有一望无际的大块荒滩,可供大量移民开垦。美丽的银川,鼓舞着当地人们辛勤地劳动,也吸引着外地的人们移来开发它。今年,北京和兰州等地都将有大量移民陆续来到银川。这不单解决了城市贫民的安置问题,也将使富饶的银川为祖国贡献出更多的财富。
五月二十四日,正是播稻的时节,北京首批移民五十四户,二百三十人,来到了银川。对这些祖祖辈辈住在北京的人,美丽的银川确实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但是当移民们穿过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乘车进入银川境内以后,那往来在黄河水面的渔船,那杨柳夹道的公路,那秀丽巍峨的贺兰山,那一望无际的绿野……一切都使他们心胸更加开阔了。移民中的老年人捋着胡子笑道:“这塞外江南果然名不虚传。”儿童们更是兴致勃勃地在车上到处张望。一个家庭妇女苗家凤一下车就对当地群众说:“毛主席可把我们安置到好地方了!”移民甄材青在日记上写道:“祖国到处是锦绣河山,真梦想不到银川是这样美的地方,政府把我们安置在这里,可得拿起心劲好好生产啊!”
首批移民被安置在贺兰县通济区,这里依山傍水,拥有一万二千亩可耕的荒滩地。当地人民政府早在今年二月间就成立了移民安置委员会,计划在这里修建一千间房屋,安置两千五百名移民,成立一个移民乡。现在这里已建成四百五十五间房屋,一排排的移民住房,整齐地矗立在河滩地的中间。房子盖得宽敞、适用,屋内有炕、炉灶,并设置了灶具,屋外还有牲畜圈棚、柴炭房。当地农民在移民未到以前,就像安排自己的家一样,把一切安排得妥妥贴贴,他们说:“我们要让移民们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的舒适。”他们的这种心愿完全实现了。当移民刘同春夫妇带着三个小孩走进他们的新家时,有说不出的感激。他们紧紧地握住正在帮他们搬行李的当地农民的手说:“我们在北京动身时,区人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就告诉我们‘那里一切都准备好了’;可是,我们却没想到这里会是:屋内有炕,炕上有席,炉内有炭,缸里有水……我们真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当地群众像接待亲人一般,在安置了每一户移民后,都同他们亲热地攀谈起来。第二天,在移民住宅区召开了欢迎会,附近的农民扶老携幼都来参加。银川专区党、政负责同志亲自来挨门逐户地慰问,征求移民们对安置工作的意见;随来的医疗人员也住在移民新宅附近为移民们看病。移民委员会在这里设了办公室,供给移民吃的粮食、油、盐、蔬菜等。移民刘通海,原来在北京拉三轮车,这次他动身来银川时,他爱人还不太愿意,担心外面生活会很不方便,一路上总是愁眉不展。但是在到达银川的第二天便眉开眼笑地对人们说:“新社会到哪里都一样。”六十二岁的移民老汉陈锡九在欢迎会上代表移民讲话说:“我从没有见过像今天人民政府这样关怀移民。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祖国到处是温暖的家。”
这里还为移民安排了生产的条件。早在春播季节,当地政府即领导群众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的大力支持下,开辟了一道支渠,开垦了三千多亩荒地,并播了一千八百亩的小麦、豆类和山芋,其余的地准备种稻子。计划要购置的四十辆大车、四十八头耕畜、六十部新式步犁、四十部双轮双铧犁等大型农具已大部买到,将供移民集体使用。另外还供给了每户铣、锄、背斗等小型农具。移民们看到了这一切,特别是看到政府和当地农民替他们种的油绿、茁壮的秋苗时,好些人都感动得落下泪来。
通济滩附近有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四个互助组。这些组织起来的农民不仅对移民在生活上给予亲切的关怀,在生产上也给移民们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光明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主任杜永,带着社员们给移民介绍了当地的耕作技术,并且表示要利用社内剩余劳动力,抽出几个生产能手,帮助和教给移民种田。移民安置委员会已请了五名熟练老农,作为移民生产的技术指导员。农业技术推广站也派人教给移民双轮双铧犁的使用方法。原住北京石景山区的三户移民,很快就懂得了使用双轮双铧犁的技术,老汉陈锡九也热情洋溢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生产技术。
现在,所有移民中的劳力都投入了生产,他们已提出集体生产的要求。让我们期待在那美丽的银川的移民滩上开放出更美丽的花朵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