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橄榄绿情洒布依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8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兴边富民在行动

橄榄绿情洒布依寨
  张小兵 储俊明
  乐康村翁拱寨,布依族山村,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莽莽群山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山民中流传着“亲上加亲、多子多福”的落后生育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乐康村160户人家,育龄夫妇超生、多生现象严重。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0%。近亲婚育所致的痴呆残疾人随处可见,仅翁拱寨40户人家就有先天性痴呆、聋哑等残疾人14名。
  这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让驻守在这里的武警黔南支队五中队官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五中队官兵把宣传优生优育,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更新落后观念视为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的首要任务。1985年8月中队主动与乐康村党支部联系,在支队和平塘县计划生育协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乐康村警民计生协会”。听说官兵们来宣传计划生育,寨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哄”的一下全跑光了。有人甚至说战士们多管闲事,“自己还没讨婆娘,倒先管起别人生崽的事”。
  群众观念转变有个过程,“硬来”行不通。官兵们聚在一起开了个“小诸葛会”,终于,吴老兵的建议得到了大家认可。
  村民罗厚德一家6口种10余亩地,4个孩子年幼,劳力不足。时值秋收,班长汪明辉带着几名战士不声不响来到了罗厚德家的苞谷地。掰的掰,挑的挑,一天就把几亩苞谷全部收到了家里。第二天,大伙又按照分工,来到了石国志家、马洪涛家……直到帮助寨子劳力少的人家收完了秋。看着战士们奔忙的身影,乡亲们心里亮堂了:子弟兵不是来找“碴儿”的,而是实实在在想帮咱山里人!
  宣传不再像开始那么艰难了。二排长杨大为手上有一份“婚情登记表”。寨子里哪一家姑娘要出嫁,哪一家的小伙要成亲,登记表上一清二楚,杨排长说,这叫做工作有的放矢,一抓一个准。村民石世荣有一个女儿,从小与表哥订了“娃娃亲”。两家老人张罗着准备让孩子们结婚。中队长吴军得知此事后,连夜赶到了石世荣的家里,苦口婆心一席话,说到了老人心坎上。婚礼取消了,双方各自另选了“心上人”。
  “读书也白搭,不如种庄稼”,这首古老的布依歌谣已传唱了千百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山寨的希望。要让山寨的适龄儿童都能读书,成了官兵们最大的心愿。
  二排驻地有一个女孩叫石兴驰,父病亡,母改嫁,奶奶年过七旬,两个叔叔中一个是精神病人,生活极为困苦。1994年,女孩九岁了,仍没上学。排长吴军向全排号召“少抽一包烟,少吃两包瓜子”,一定要小兴驰进入校园。在二排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官兵们7年来给小兴驰的47次捐款,共计1320.60元。像石兴驰这样的贫困儿童,五中队共扶助了10名。
  官兵们主动上门请村民到中队看录像看电视,从“新闻联播”4个字开始教他们学识字。农闲季节,中队定期举办扫盲班。中队还在群众过往较多的三个执勤点附近搭建了三个“科普知识阅览棚”,官兵们省下津贴,买来计划生育和农业科技书籍1000多册,订了《中国人口报》、《贵州人口》等10多种报纸杂志。村民路过时,都会进去歇歇脚,喝口水,从“阅览棚”中了解外面的世界,寻找山村的希望。中队还专门从都匀市请来农技专家为村民传授种、养殖知识,改良玉米、土豆品种,并引进水稻栽培技术,逐步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观念更新了的布依族同胞开始把目光瞄向山外的世界,不少人走出山门,打工、经商。山寨变了,往日的茅草房换成了一座座瓦房,有了电视机、粉碎机、打米机、榨油机。辛勤的汗水赢得了丰硕的回报。五中队多次被国家民委、贵州省政府等评为“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模范单位”。1999年还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