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十年探索硕果累累 电脑农业“亮”云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8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十年探索硕果累累
电脑农业“亮”云南
  本报记者 张帆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有2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全省128个县(市、区)中,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有73个,80%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1991年,云南省民委牵头,一项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同胞摆脱贫困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在云岭山山坳坳迅速推开;十年探索,果实累累。
  “电脑农业”称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概括地说就是运用电脑软件分析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要素,得出科学结论,并在实践中指导农业生产的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云南省民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1991年联合省科协、省扶贫办等部门,共同成立了民族贫困地区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推广领导小组,积极探索科技扶贫的新路子,使扶贫工作从“输血”逐步改变为“造血”。1992年,云南引进了由国家863计划支持的电脑农业技术,先后在澜沧、宁蒗等5个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县进行水稻、玉米等试点,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1996年,全省35个县推广“电脑农业”,安排专项推广经费430万元。1997年11月,国家科委正式批准云南省为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示范区。从此,云南贫困地区走上了依靠先进的适用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十年辛苦结硕果。到2000年末,云南“电脑农业”推广面积从最初试点的200多亩增加到300多万亩,种植品种发展到水稻、玉米、小麦、甘蔗、烤烟、苹果等六种粮经作物;涉及55个县,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县29个,受益农民达897768户。仅1997年至2000年,全省累计增产粮食4.1亿公斤,新增产值5亿多元。
  “电脑农业”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党委、政府重视,部门密切配合,产学研联动,典型示范是保证。1997年至2000年云南共举办培训班4万多期,培训农民130万人次;省财政及省级部门共安排推广经费3660万元,地、州、县筹集经费1499万元。
  “电脑农业”的应用推广,成为兴边富民的有效途径,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科技工作、扶贫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将科学技术为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服务寻找到了结合点和新亮点。丰收了的贫困农户称它是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农村科技人员说它是管理生产的“好帮手”,基层干部夸它是“留下不走的好专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