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两只眼看“体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9
第10版(体育天地)
专栏:

两只眼看“体育”
  本报记者 许立群
  数日前,绍兴文理学院举办了一次体育文化论坛。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论题。成都体育学院郝勤教授指出,在这一问题上,中外都有过纠缠不清的论战。
  19世纪上叶,以比赛为特征的竞技运动算不算体育,在欧洲大陆曾爆发长达十年之久的激烈争吵。保守派甚至痛骂“在户外泥泞与尘土中争夺胜负的竞技运动只是野蛮人与下等人的游戏。”直到19世纪后叶,这场争论才尘埃落定,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谁也没有取代谁。
  实践表明,在体育这部战车中,包含着“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两只车轮。它们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混为一谈。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两者的审视也在不断变换角度。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中国被非法排斥在奥运会大门外,国际比赛任务不多;而国内的大众体育开展得红红火火。很多人至今对在同一个时段全国人民一起做广播体操的盛况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自80年代初开始,重返世界的中国运动员在一系列重大国际赛事中的优异表现唤起了人们“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热情,国家对竞技体育的重视与投入日益增大。
  但汉城奥运会的失利,使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金牌的价值与意义。
  金牌批判者主张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将有限的资金放在增强国民体质上,而不应将大量金钱花费在几块金牌上。
  金牌批评论者的出发点和立论基础无疑有一定合理性,但他们的批评脱离了时代背景。
  在经过“文革”十年浩劫后,中国需要通过国际重大赛事的胜利恢复民众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而刚经历过劫波的中国民众也需要赛场上的胜利来释放压抑已久的心理能量。
  正因为如此,虽属尚不发达状态,政府依然重视发挥国家的力量与制度的优势,集中有限的资金去发展高水平竞技。当然,在当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满足多拿金牌的愿望就多少要以牺牲大众的体育利益为代价。就好比一个贫弱的大家庭,不得已只能给一个孩子吃偏饭。
  悉尼奥运会后,另一种观点颇有市场,认为“我们的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中国人不必再靠金牌撑面子”,大有对金牌已经不以为然之意。
  然而,我们的金牌真的足够多了吗?
  2000年奥运会破纪录的28枚金牌并不表明我们已是竞技大国,我们的金牌只集中在少数优势项目上,田径、游泳、三大球的成绩还很不理想,冬奥会项目我们还没有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恰恰相反,我们的金牌还远远不够。
  论国力,美国是公认的当今世界第一强国。按上述观点,崇尚个人价值的美国应该对金牌毫无激情。但事实却是,近20年来的奥运赛场上美国人毫不手软、孜孜不倦地摘金夺银,运动员们不是也在为国家的荣誉而战吗?足球世界杯赛场上的劲旅也是清一色的欧洲、南美国家,当夺冠队伍眼含热泪挥舞国旗、高唱国歌的时候,全世界有多少人充满了感动并深怀敬意!
  在功能和价值上,竞技体育与以强身健体为根本目的的大众体育有明显差异。竞技体育更多地体现为政治的意志(如国际赛场上以国家的名义升国旗奏国歌)、经济的价值(如职业比赛以及奥运会演变成巨大的产业)和情感活动(如满足球迷欣赏和宣泄的欲望)。
  当然,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有很强的亲缘性和互补性。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水平是竞技发展的基础,而发展高水平的竞技,能够带动与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
  在和平时期,大众体育最终要依靠大众和社会自我完成。
  体育主管部门对大众体育的开展有组织、指导、监督的义务,但体育锻炼既不是国家的强制性任务,也不是无偿分配给每个人的福利待遇。强身健体的目标要靠自觉、持久的锻炼才能实现。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使人们具备了为自己健康投资的能力,社会上各类健身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日益增多,大众健身有了更多的途径和形式。
  既要金牌,也要健康,21世纪的中国体育两手都要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