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警惕重体轻育倾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9
第10版(体育天地)
专栏:体育时评

警惕重体轻育倾向
宋继新
  最近,笔者带着如何培养一批可持续发展的运动员,主动迎接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的问题思考:为什么许多运动员不能像布勃卡和瓦尔德内尔那样让自己的竞技生命之树常青?为什么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极为艰难?为什么天真活泼的孩子不愿上以达标为主的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其原因是我国体育存在重物轻人和重体轻育的倾向。长此以往,会把中国体育运动带入异化的误区。
  在体育运动中,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有许多,但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完善人格的精加工尤为重要。例如,袁伟民在《我的执教之道》中,并未用更多的笔墨写如何练球,而突出的是如何炼人。他在抓思想与抓训练的问题中介绍,“在中国女排执教的日子里,我觉得在做队员的思想工作上花费的心血,并不亚于带训练的功夫”。20年前,中国女排在漳州、郴州土场、草棚、漏雨的场地,经受着皮肤擦破后的血、汗、泥混为一体的艰苦训练,却能创造世界五连冠的奇迹,显然与教练员重视思想作风的培养有关。
  同样,美国NBA公牛队之所以能六次夺冠,也是与教练员杰克逊人才培养的理念有关。例如,杰克逊在其《公牛王朝》专著中,论述了他培养运动员的基本思想是:要求队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要做到攻而不怒、行而不暴、乱中求静、刚柔相济等。杰克逊用大量篇幅介绍他如何将东方中庸思想的合理成分与西方重视开发个人潜能的思想整合,全面地提高运动员的素质,从而使乔丹、罗德曼、皮蓬等个性极强的运动员对他十分崇敬,并能在其指导下,多次创造“公牛”的辉煌。
  袁伟民同志和杰克逊先生都是世界一流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他们成功经验的共同之处在于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不但要抓运动员体能和技能等物化层面的训练,还要同步抓人格的培养。实践证明,在竞技运动中,欲造精品之物,必育高位之人,否则,不是精品“夭折”,就是师徒反目,这是竞技运动的规律。这也说明,在运动员培养的过程中,教练员对运动员投入的情感和责任感越多,教育的思想越丰富、越深刻、越普遍,训练的效果就会更好。例如,1980年第十三届冬奥会,美国医学大学生海登一人独得速滑比赛全部5枚金牌,就是海登的教练霍拉姆实施母爱训练法的结果。
  近年来,国内一些世界水平运动项目和部分尖子运动员不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多与忽略了素质的培养有关。因此,未来运动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运动技能与综合素质并举。这是造就一批具有人文精神并有较长运动寿命的运动员的重要途径。
  同样,学校体育不但要抓身体锻炼,而且还要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让孩子们在快乐的体育中,去体验人生的乐趣,去学会做人,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