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惊喜与希望——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演奏比赛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9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惊喜与希望
——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演奏比赛侧记
  本报记者 张贺
  “我太激动了!听着他们的演奏,我简直要流下眼泪。尤其是少年组的表现实在太棒了!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中国的小提琴事业后继有人,前途一片灿烂、充满希望。”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观看了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演奏比赛后,喜悦与兴奋溢于言表。
  初秋的沈阳,空气中散发着足球带来的狂热和激情,连阳光也显得格外清澈透明。离五里河体育场不远的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里不时传出的优美的琴声,令人忘记了周围闹市中的喧嚣。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的选手正在这里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演奏比赛。9月28日,经过十天、三轮的激烈角逐,中央音乐学院的陈曦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杨晓宇从94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分别摘取了青年组和少年组的桂冠。
  虽然参加本次比赛的选手最小的只有12岁,最大的也不过25岁,但是他们表现出的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不凡的艺术表现力,却令评委与观众惊喜不已。许多非常有难度的世界名曲在他们的手中被演绎得流畅而华丽,毫无生涩凝滞之感,用“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来形容他们的演奏并不为过。
  夺得少年组第一名的杨晓宇今年只有15岁,还是个稚气未脱的普通男孩。但是,当他手持小提琴站到聚光灯下时,却显得成熟、老练,充满自信,一举手、一投足都颇具演奏家的潇洒风度。他演奏的最后一个曲目是拉罗的西班牙进行曲。这首曲子节奏欢快、曲调复杂,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很高。舞台上的他微微侧着头,轻闭双眼,忽而运弦如风,忽而缓拉慢引,身体不时随着曲子有节奏地摆动,优美的琴声像潮水一样不断涌向观众的耳鼓,粗犷之处如千军万马的奔腾,细腻之处似情人低声呢喃的絮语……当最后一个音符回荡在音乐厅时,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许多观众说,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的演奏。
  获奖选手的表现固然使人惊喜,但是许多无缘进入决赛的选手的表现则同样令人感动。他们没有因比赛失利而沮丧气馁,许多选手坚持每天到现场观看其他人的演奏。他们说,如果能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也是不虚此行的。
  此次比赛的选手之所以有这样出色的表现,是与我国小提琴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密不可分的。回想起50年来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巨大变化,盛中国感慨不已,他说:“当年我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时,该院的小提琴教育水平是全世界最高的,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家。但是,现在我可以说,我们中国的小提琴教育水平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了它,绝对是世界一流的。现在中国的小提琴选手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许多评委说,“国家兴则音乐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音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了。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对高雅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强,学琴的孩子恐怕是世界最多的。
  谈到这次比赛带来的喜悦和希望,记者想起了发生在场外的一幕。9月25日上午是青年组复赛,中场休息的时候,记者在音乐厅门口看到一对风尘仆仆的母女。看样子经济并不很宽裕,俩人只买了一张门票,女儿回头看了母亲一眼微笑着入场听演奏去了,母亲却一个人站在门外等候。记者上前询问得知,她们家住锦州,女儿正在学习小提琴,听说沈阳有全国比赛,觉得机会难得,就4点钟起床,坐5点钟的火车赶了过来。看着这位母亲略显疲倦的面容和朴素的衣着,听着她淡淡的话语,我想我明白了中国小提琴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