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寄语远方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24
第2版()
专栏:

寄语远方的人
本报记者 沈石
今年四月,我到了新疆,在乌鲁木齐的机关和国营商店里,我见过许多会说维吾尔语的汉族姑娘。在玛纳斯河流域新辟的农场里,我看见了许多穿军服或蓝色制服的远方来的女同志。我心里想,她们生活得怎样呢?远方的亲人是不是惦念她们呢?在生产建设部队的连队里,指导员曾经说过,“记者同志!写写她们吧!让她们的父母兄弟少挂念一点,让他们知道,她们的亲人是怎样生活着。”
的确,这些从千里以外来到天山南北的姑娘,值得她们的亲人骄傲,那些来得较早的人,离开家乡时,只不过十六、七岁上下,今天,她们比起在家乡的时候,长得更高了,有的懂得了生产技术,有的会种棉花,有的会开拖拉机,她们都能自立了。她们在家乡时,对新疆是多么的生疏,那些旧的课本和地图,把新疆说得多么的荒凉,把勤劳朴实的兄弟民族说得多么的落后。从传说里,想像中的新疆是多么的可怕。沙漠、遮天蔽日的风沙、荒无人烟的原野,人们都吃着骆驼肉……有的人听了曾经动摇过,有的人却被吓倒了,在半路上开了小差。然而,她们终于来了,终于认识了新疆。新疆,祖国富饶美丽的河山,并不荒凉,并不可怕。终年积雪的天山、昆仑山,那源源不断的雪水,灌溉着万顷土地,那肥沃的丛生着芦苇和红柳的生熟荒地,多么需要人们前来开垦;那地底下无尽的宝藏,多么需要人们前来发掘。她们对这地方已经有了感情,像在故乡一样,舍不得离开它,要在这里安居下来,将它建设成美丽的乐园。年仅十九岁的罗桂祖,离开家乡衡阳前来新疆时,还是初中学生,今天,她成了农业技术员,在乌拉乌苏农场的试验区里,每天拿着本本,来往田间,记载棉花、冬麦、大豆、水稻的生长情况,她和她的同学,在苏联专家提托夫的指导下,满怀信心地渴望改良各种农作物的品种,让年年都能获得高额的丰收。女拖拉机手曹克明、齐西云、萧满淑,她们离开故乡湘潭和长沙时,谁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坐在拖拉机的驾驶台上,呼吸那泥土翻耕后的气息;今天,她们将自己学得的技术耐心地教给别人,她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操纵更多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纵横在准噶尔盆地和铁干里克大草原上。那些从山东来的妇女,她们穿着工作服,在快要落成的建筑物跟前,粉刷墙壁,油漆门窗,她们希望天山南北出现更多的建筑物,矗立更多的厂房,她们要用自己的手,把未来的建筑物粉刷得漂漂亮亮。年轻人的心,都有崇高的愿望和长远的理想了。
但是,有的人到了新疆,并不是一帆风顺地安下心来的。党耐心地教育她们,战士们忘我的劳动启发了她们,她们对这美丽的土地,才逐渐发生新的情感。
王元孟、王进芝和王福珍是在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她们听说新疆是个好地方,那里真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三个姑娘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山东荣成县厚龙河村,满以为一到新疆,便可以进工厂,住楼房。谁知到了乌拉乌苏的连队里,从前所听到的所想像的落空了,没有电灯,没有楼房,住的是地窝子,她们感到失望了,经常想家,不愿长期待下去。
一天,副团长赵堂到了她们的连队,走进她们的宿舍,姑娘们把他围住了。王进芝指着挂手巾的麻绳说:“副团长!你瞧!咱们宿舍的电话。”赵堂笑了一笑,没有回答她们。接着,王福珍指着天窗说:“副团长!看看咱们白天的电灯。”她们话里的意思,赵堂已经猜透几分了,可是他仍然笑了一笑,没有立刻回答。王元孟指着出入地窝子土砌的阶梯说:“看看咱们的楼房,一层、两层、三层……”
“你们到过玛纳斯河畔的石河新城吗?”赵堂等她说完,笑盈盈地问她们。
“到过。”
“那里有没有新建的楼房?”
“有。”
“有没有电灯?”
“有。”
“是的,那里不但有楼房,还有几座小型的工厂,不但有电灯、电话,还有邮局、银行、书店、速成中学和设备较完善的医院,每个住宅区里,还有小学、托儿所。假若一九五一年你们来到那里,只能见到一片荒地,然而今天,人们都习惯地称它
‘新城’了。”
姑娘们凝神地听着副团长叙述玛纳斯河流域所起的变化。末了,副团长又问她们:
“同志们!你们来新疆为了什么?”
“参加边疆建设。”
“这很好,同志们!参加边疆建设并不是一来就可住上楼房的。谁不希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可是,住上楼房,装上电灯,还要咱们大家努力,咱们多努力一分,它就早一天到来,光在地窝子里说些俏皮话,不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同志们!早些安下心来吧!”
副团长的话,深深地启发了她们。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过去的事迹,姑娘们也多多少少听到一些,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转战过宛平、门头沟一带;他在陕北的临镇、洛河川开过荒;胡匪宗南进犯延安,他参加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瓦子沟等战役。他曾经率领一排人,迅速地攻占沙家店的一个制高点,立了大功;瓦子沟战役,他受过伤。在新疆开荒生产的几年里,他和战士们起早睡晚,来往田间,使棉花、冬麦、水稻、大豆获得了很高的产量。
听过他的话,看到战士们忘我的劳动,姑娘们积极起来了。一九五四年收割冬麦时,王元孟每天能捆麦二千六百七十捆,成为全团每天捆麦最多的人。姑娘们摘棉花,许多男同志都赶不上她们。今天,她们要告诉故乡的人们,她们要在这里长期住下来了,她们要细心地经营棉田,使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超过一九五三年每亩四百零二斤的纪录。
年仅十七岁的姑娘龚文敏离开山东平度县南村镇的时候,她母亲从平度一直撵到潍县,总算追上了去新疆的队伍。夜里,母女两人睡在一起,母亲总是滔滔地缠个不休。
“文敏:怎么去那样远的地方呢?难道不想一想你妈妈?”
“文敏:那儿蛇多,野兽多,我总是放心不下。和我一道回家吧!送你上学校好咧!”
母亲的阻留,动摇不了女儿的决心。龚文敏还是来新疆了。在这里,她学会了缝纫,现在她在乌拉乌苏的招待所里,招待那些参观农场的人,有时,她和同志们在一起,种植树苗,栽培花木。母女情长,母亲经常来信,问她什么时候回家。龚文敏告诉她的母亲,她暂时还不打算回来,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通车后,她会回家的。那时候,她将邀请她的母亲,坐上火车,前来新疆,看看这里的农场、工厂和新建设的城市。
草测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线路的人已经进入星星峡,远方的亲人们!这条铁路的通车并不遥远了。你们的女儿,你们的姐妹,在这儿过得很好,她们正在发出光和热,请你们千万放心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