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殊途能否同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2
第12版(信息产业)
专栏:业内时评

殊途能否同归
萧然
  索尼和爱立信的合作在业内引起了不大不小的反响。在一般消费者看来,索尼的优势在视听设备领域,而爱立信则是通信设备制造商,这是两个多少有点跨行业的巨头的合作。
  其实,熟悉两个公司的人可以看出,两家公司有很强的互补性。索尼的产品似乎更重视时尚和制造的精良,而爱立信则在通信专业技术上更胜一筹,两家公司的合作无疑有取长补短之功效。
  合作双方肯定要比我们更清楚合作的意义,在此笔者不想就索尼爱立信的合作本身做更多议论。笔者认为,透过这一跨领域的合作,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不同行业的日益融合趋势。
  其实在索尼爱立信合作前,通信行业与其他电子行业的融合已经开始。最直接的表现是其他行业对通信领域的渗透。比如日本传统意义上的家电企业如索尼、松下、NEC,包括国内的康佳、TCL等企业都在生产个人通信产品。
  家电企业纷纷插足通信领域其实很好理解:利益驱动。
  任何一个产品都有从暴利、高利润回归到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发展曲线,当一个产品到了微利阶段,就会面临结构调整。
  调整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重新寻找高附加值产品。国内某家电企业的老总当初与我谈起要上手机时就说:一台29寸的彩电,利润最后只有几十块,而一部手机成本可以控制在800元,就是卖1000块,还有200元的利润空间,我当然要做手机。
  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调整冲动很正常,其导致的后果则是两个甚至多个产业的结构调整。一是微利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会挤掉一些,从而可能会趋于相对稳定。而高利润的行业会因众多的闯入者而利润下降。
  产业的融合本身无对错可言,因为在融合过程里总有受益者和蚀本者。
  综观优秀企业的发展之路,笔者认为,成功企业的跨行业发展关键有两条:
  一是先发优势。比如诺基亚,当初也是彩电企业,但他是在彩电业还有较高利润的时候就投入了当初多数人还看不出厚利的通信业,结果,非凡的洞察力和冒险的赌博精神成就了诺基亚今日之辉煌。到大家都知道生产手机利润远远高于生产彩电了再转型,恐怕很难重写诺基亚的辉煌。
  第二条成功的经验和第一条似乎正好相反,如果说诺基亚式的成功是果断地转向,那么还有一种成功是执着,即坚信永远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的道理。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个原来已经回归甚至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品因技术革命还会挣到暴利。最近,我到商场转了转,发现彩电已经看不懂了,一台等离子电视要五六万元,这能是微利?在国内彩电打价格战,29寸的普通电视机跌破2000元的时候,索尼、松下等国外品牌的新型数字电视机却卖出了天价,你说这个产业是暴利还是微利?明白这个“技术轮回”道理的企业在转向生产手机的同时,停掉的是老的显像管电视机的生产,而等离子、液晶电视的开发一刻也没有停过,于是彩电的新一轮暴利期他们又不会错过。这一思路虽然看起来与诺基亚式的成功截然相反,但却殊途同归,都赚取了高额利润。
  目前,手机等通信产品最终肯定也有回归于甚至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一天,我们不妨大胆预测,今天的索尼爱立信的合作是生产手机,明天他们会不会回过头来联合生产电视,恐怕也未必。
  经营企业如下棋,看不到三步,你的棋艺永远是业余的。而相比之下,我们的企业恐怕业余的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