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为企业出口撑腰——进出口银行支持上海船舶出口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3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出口⑥

为企业出口撑腰
——进出口银行支持上海船舶出口纪实
本报记者曲哲涵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喜悦就写在江南造船集团副总经理楼吉威的脸上。不久前,记者前往采访时,他高兴地说,江南造船最近刚刚完成了19艘5型轮船的出口,企业又向“外”迈了一大步。
  我国船舶出口量多年来保持世界第三,上海的船厂始终是出口的主力军,而像江南造船集团这样的大企业更是功不可没。但楼吉威说,中国造船业向“外”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出口信贷的支持。
  让企业大胆接订单
  一般而言,在船舶建造期间,船东只提供30%—40%左右的船款,余者交船后支付。但一艘船的造价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而且一批船的建造期通常要几年,所以及时、低息的贷款对一个没有巨额流动资金的造船企业来说,有如“命根”。
  这19艘轮船的订单是1997年江南造船集团好不容易承揽的业务。船东分别来自美国、瑞士、瑞典、挪威、加拿大和德国等地,船型包括乙烯液化气运输船、集装箱运输船、成品油轮、化学品船和散货船。订单有了,但是江南造船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原材料。于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向江南造船伸出了援助之手:发放出口卖方信贷,即由出口产品一方申请的、资金用于制造产品的贷款。凭订单,江南造船厂得到了进出口行11亿元低息卖方信贷项目贷款。按协议,江南在交船后一到两个月后再还贷。
  江南造船集团接下了订单。但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国际航运市场不景气,到了1999年、2000年的交船高峰期,一些船东开始在船的建造上找茬,试图压低船价或干脆弃船,原定每艘2800万元人民币的散货船被压至2000万元。延付、压价,使江南无法按期收回货款,流动资金不足,更无法按期还贷,企业出现了财务危机。
  在关键时刻,进出口行决定展期11亿元贷款1年。企业被扼紧的喉咙又缓过气来。今年上半年,19艘轮船全部交货,企业迅速“转危为安”。
  “和商业性银行的贷款相比,进出口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更适合我们这样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副总楼吉威说:“‘回款后还贷’既解决了企业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也不会像商业银行的贷款那样,一两年就得还贷。”此外,政策性贷款的利率也比较低,楼总算了一笔账:7年来,进出口银行总共贷给江南造船集团50.27亿元,仅以1997、1998年两年的贷款额,按当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和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就可以少支付贷款利息1803万元!
  前不久,记者采访了进出口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姚济奇先生。该行7年来以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担保以及对外担保等业务形式,为产品出口、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境外投资提供支持。他说:出口订单是企业的生命,是国家外贸的支柱,进出口银行一定要让企业底气十足地接订单!
  拓展业务,增强推力
  为了让企业扩大出口,进出口银行在确保贷款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不断尝试拓宽业务领域。至今,当年发放8艘巴拿马型散货船(其中有4艘订单属沪东造船厂)抵押远期贷款的情景还令上海沪东造船厂的同志记忆犹新。
  1999年7月,中远公司香港分公司向“缺食”一年的上海沪东造船厂提出定购8艘7.4万吨巴拿马型散货船,但担心自己在沪东的还贷期内还凑不齐货款,有些犹豫不决。
  有好东西,也有买主,又在“断粮”的当口,对沪东这个1万多人的老企业来说,可谓生死一“单”间。此时,进出口银行了解到企业的困难,果断拓展出口信贷业务品种,应准沪东造船厂以正在建造的4艘船作为抵押,申请5.76亿元人民币的长期卖方信贷,还款期共计10年。
  开工了!叮叮咚咚的钢铁音乐中,又一个大企业转危为安。2000年初,新船下水,果然一程水路一程收获:这一船型受到了航运界的广泛欢迎,希腊、挪威、意大利等国的船东纷纷订购。现在,沪东的4个万吨级的船台和一个30万吨级的船坞都热闹非凡:订单已经排到了2004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