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烂漫山花绽荆楚——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速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3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烂漫山花绽荆楚
——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速写
本报记者刘玉琴
  10月5日至8日,中国民间艺术节在湖北荆门举行。来自全国19个少数民族的15支民间文艺表演队,携30多个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艺术节目参加了展演,具有鲜明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演出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的精华。艺术节上,文艺踩街活动和中国民间工艺大师精品艺术展也精彩纷呈,工艺名家的面塑、撕纸、内画、泥画、剪纸、石画等现场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特邀而来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安徽安庆黄梅戏二团演出了经典剧目。民间艺术以其清新鲜活的风格和贴近百姓的内容深为群众喜爱。这里选登部分介绍与评述文章,以飨读者。
  ——编者
  披一阵山风,踩一路鼓点,从中华大地和56个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中走来的民间艺术,像清新的诗句,散发着田间泥土的芳香;像烂漫的山花,绽放在神州大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民间文艺一直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10月5日至8日,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湖北荆门举行,文艺踩街、工艺精品展览等活动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表演更编织成一道惹人瞩目的风景。来自全国各地19个民族的15支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竞相登场,鼓乐伴着歌舞飞扬,龙狮随着麒麟齐舞,演出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叙说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呈现出动人心魄的魅力。
  热爱生活,憧憬未来,将幸福和快乐尽情挥洒
  本届民间艺术节15支代表队表演的30多个节目,大都曲调欢快明亮,充满喜庆气氛,抒发了各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吉林演出的朝鲜舞《农乐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它将小鼓舞、杖鼓舞、象帽舞融为一体,激越的鼓声中,表演者边舞边摆动头部,最后让飘带在空中旋转飞扬,喜庆热闹,由衷表达了丰收和节日的欢乐。陕西的舞蹈《陕北大秧歌》热烈、活泼、奔放、诙谐,陕北秧歌的文场子、武场子、丑场子、跑驴、旱船等多种形式被糅进舞中,漫溢出当地人民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海南省的黎族舞蹈《打竹舞》、《逗娘》,则展示了变化无穷的竹竿和灵巧诙谐的舞步,黎家儿女的热情与乐观向上的神采令人兴奋不已。四川彝族的舞蹈《倮几佐》、《围彩圈》,青海的卓舞《彩袖飞舞》,广西的《壮乡秋色》等都用欢快的乐曲和舞姿表达了对幸福和未来的憧憬。
  观看民间艺术表演的那一天,荆门正下着秋雨,风一阵凉似一阵。宽大的体育场里,演员在台上演,千余名观众披着雨衣、打着伞在台下看。一边看一边跟着乐。一位退休老师傅说,看着这演出的喜庆劲,心里就觉得痛快。
  民间艺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从生活中吸取艺术营养,又对火热的生活进行艺术再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人民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都是欢快而雄浑的交响,是民间艺术表现不尽的源泉。一位中学教师说,有了幸福的生活才有幸福的歌唱,我们感谢这个时代,给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龙腾鼓鸣,气势恢宏,中华民族的奋进精神跃然台上
  艺术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植根于生活沃土的民间艺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生不息地传扬着中华民族的顽强与不屈。本次展演的30多个节目中以龙、鼓为题材的节目占了1/3以上,在这种最常见、老百姓也最喜欢的表演形式中,始终蕴含着中华民族憧憬向往的图腾和顽强奋发的精神,龙腾鼓鸣之中,闪现着中华儿女气壮山河的声势。浙江的舞蹈《浦江板凳龙》声势浩大,技艺不凡。8面龙虎旗开道,40多个演员首尾相衔,高举的板凳凳凳相连,在四方阵、梅花阵的武术意境中,接成的长龙钢筋劲骨,冲天而起,看得观众心潮起伏,激情澎湃。河南的《开封盘鼓》也敲得粗犷豪迈,几十面鼓击之如雷,动之如涛,腾、挪、跃、跨,如龙出水,火爆威猛,敲出了黄河儿女的精气神。陕北的《陕北腰鼓》,山西的《三晋鼓韵》,青海的《快乐龙鼓》,广西的《贺州鼓神》,安徽的《春到鼓乡》、《得胜鼓》,云南的《傣族象脚鼓舞》,河北的《狮舞》等都敲得威风,舞得精彩。中国人民迈向新征途的万丈豪情得到了激情飞扬的挥洒。
  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在开创出一方方锦绣天地、建造起一座座温馨家园的同时,一直用鼓声击打着如歌的岁月,催生着崭新的生活。华夏儿女的奋进身影在有限的舞台上得到了无限的张扬。
  继承创新,博采众长,民族和地域特色使人赏心悦目
  本届展演的节目,既可以看出与古老的民间艺术一脉相传的神韵,又可以看出在继承基础上的博采众长和不断出新。节目注重技巧性和观赏性,始终保持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风韵,表现出民间艺术为民众而生、与时代同步的可贵品质。
  广东的《黄阁麒麟舞》表现的是大小麒麟欣逢盛世、欢跃喜舞的热闹场面。在舞蹈技艺上突出了其原有的绕头、耍尾的舞法,起伏翻腾,错落有致,但又借鉴南派武术中的“打长棍”的技法,音乐上加入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得胜令》,使麒麟舞有分有合,亦文亦武,充满了热烈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广东番禺地方韵味,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广西的《贺州鼓神》以壮族真铜鼓为道具,将壮族蚂拐(青蛙)铜鼓舞、瑶族长鼓舞、苗族银饰铜鼓舞有机结合,融进舞蹈、音乐、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活泼有趣地反映了广西厚重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浓郁的岭南特色。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相映生辉。
  参加展演的还有不少民间绝技。四川川剧演员的变脸令人惊叹不已。表演者将川剧的变脸、吐火、变獠牙三项绝活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面对观众不需遮掩的13张变脸绝招。福建的“挑幡”是将幡杆立于足尖,向上一挑,跃上肩膀,尔后伴随鼓乐,掌耍、肘抛、头顶、齿托、鼻撑、腰掸,上下翻腾,左旋右转,表演招式多达10余种。手指哨、布袋木偶等也都展示了各地的奇技绝艺,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
  民间艺术从民间来,融入民间去,它以其独特的风情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又以其不断变化的容颜再现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在新时代的灿烂阳光里,民间文艺必将更加璀璨夺目,生命鲜活。(附图片)
  开幕式文艺演出张洪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