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让文化遗产泽被后人——专家评说旅游热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3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热点关注

让文化遗产泽被后人
——专家评说旅游热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本报记者施芳
  10月8日,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专家聚集云南丽江,共同探讨“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遗产管理者之间的合作模式”。
  选择这样的时间来谈论旅游业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颇有些耐人寻味,因为在此前的一周里,同过去的几个黄金周一样,如潮的人流涌向大小景点,旅游部门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难题:出行难、住宿难、吃饭难……
  旅游业为文化遗产注入活力
  中国已拥有世界遗产27处,位居世界第三,其中文化遗产20处,自然遗产3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处。另有70多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更多的地方跃跃欲试,千方百计跻身于世界遗产的行列,个别省准备上报的项目多达30个。
  为什么各地对申报世界遗产如此热衷?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一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势必会提高知名度,吸引众多的游人。
  以丽江为例,仅2000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44亿元,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理查德所言,丽江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地自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的旅游业的发展。它证明旅游业可以给居住在文化遗产地及附近的社区的人民带来无可比拟的经济发展机遇。
  山西平遥古城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每年的旅游收入不到20万元,而近年来已超过500万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江苏周庄每年游客150万,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收入达4.2亿元。
  旅游业的繁荣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丽江每年把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古城修复与文化保护,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开始“复活”,得到了新生和“重构”。如木府、洛克故居、白沙壁画等古迹的修复,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字画等民间艺术的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传统的民族工艺已形成一个产业,2000年的产值达6000万元。
  旅游热危及世界遗产
  这是一对矛盾:络绎不绝的游人为遗产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游人的数量一旦超过承载量,也会使原本脆弱的遗产地陷入危险的境地。世界遗产地敦煌石窟由于近年来游客过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光线的影响造成壁画变色剥落,20年间的损坏超过过去几百年来的侵蚀。
  黄山本是天生丽质,如今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游人,陆续建成三条索道,据说黄山还计划修建几座水库,这种超载开发所造成的恶性循环,正严重威胁着这座人类最美丽的瑰宝。在过去的几个黄金周里,旅游胜地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使原本宁静雅致的景观韵味尽失。蜂拥而至的游人找不到住处,旅游部门无奈在会议室里搭起了地铺。
  1997年后,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丽江古城的局部地段开始出现了不正常的迁离,尤以新义街积善巷、新华街双石巷等较为严重,居民们由于利益驱动,把住房改为店铺,或自己经营,或出租,然后迁到新城居住。这使原本集居住、商贸、游览于一体的历史街区,慢慢演变为商贸旅游区,丧失了街区的历史真实性。
  过度商业化也是遗产地的一大通病。遗产地的商业区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家家户户开店,使遗产地充满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周庄0.4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仅卖土特产“万山蹄”的商店就有60多家,此外还有10多家假古董店和上百家饭店。文化地域特色是文化遗产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留原有的文化地域特色,才能吸引游客。实际上抬轿子、舞龙灯几乎成了所有旅游地的节目,缺乏吸引力。
  保护与发展如何双赢
  然而世界遗产的价值远不止于旅游,现在不少地方正处在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还是旅游损害遗产保护的十字路口。
  研讨会上,许多遗产地的管理者提交了各自的保护计划,其中不乏可取之处,它为各国的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为了解决遗产地“人满为患”的问题,美国黄石公园采取抓阄的方法,每天只限十几名“幸运者”乘一辆汽车进入栖息地;
  澳门对保护区内建筑物的保护,都有具体的方针政策来指导,严格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建筑材料等;
  斯里兰卡的堪迪成立了遗产俱乐部,确定了遗产日,鼓励学生做设计竞赛等。澳门文化遗产意识项目和澳门青年遗产大使项目,使当地年轻人更多地投入到世界遗产保护之中;
  越南惠安鼓励、支持特色商店的发展,刺激川普街上的商店迁出,此举使商店减少了30%。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认为,遗产保护是第一性的,有了遗产才有遗产地的旅游,而遗产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同于其它的旅游对象与产品,只有在不妨碍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发展旅游。
  事实确实如此,进入新世纪,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益突出。正因为有了文化遗产对旅游业发展的奠基作用,旅游业才有利润,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文化遗产地的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带有不可弥补性的危害对文化的破坏日益加重,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就尤其突出。
  正如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所言:旅游、工业和就业会对文化做出公正的评价,而文化在陶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景观的价值远非经济指标所能衡量。文化景观是民族特色消亡的见证,而这些景观又与当地居民联系最紧密。因此,在保护文化景观方面我们要有紧迫感。一旦这些文化景观被毁,人类休想再重新拥有它们。
  背景资料
  ●世界遗产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自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到2000年,已有122个国家的690处遗产成为世界遗产。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它创造的价值几乎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2%。在今后几十年内,国际旅游预计每年将创造5500万次就业机会,而旅游业为发展中国家创造的价值也将由1980年的19%上升至目前的30%以上。(附图片)
  题图:长江第一弯
本报记者施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