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孟宪强讲述中国人眼里的莎士比亚——沉迷“莎学”三十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3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学者剪影

孟宪强讲述中国人眼里的莎士比亚——
沉迷“莎学”三十载
本报记者张玉来
  “我和我的同事钟情于莎士比亚研究,是要从他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中汲取精神营养,用以陶冶性情,美化心灵,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谈及何以投身莎学研究30多年,刚从西班牙巴伦西亚参加第七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归来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孟宪强教授直抒胸臆。
  孟宪强喜欢“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莎士比亚”。他认为,今天中国的莎士比亚批评应该坚持主体意识,兼收并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理论体系、思想模式和独特风格。具有中国特色的莎学应该有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和严谨的科学性。只有这样,中国莎学才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40多年来,他的莎学研究就是沿着这样的思想轨迹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孟宪强的莎学研究立意创新,多带有论辩性,往往是对传统莎评某些权威性或影响较大的观点进行批评、质疑,进而提出一些新的美学范畴,逐渐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否定了《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与弗莱彻合作的观点。孟宪强的《哈姆莱特》研究表明,《哈姆莱特》并不是一部复仇悲剧,而是一部以复仇故事为框架、包括多重悲剧主题(社会、政治、家庭、爱情)的“严肃悲剧”。为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系统,他提出了研究台词结构的一整套新的范畴,运用自己设立的这套范畴探讨了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孟宪强已出版两部莎学著作,主编四本莎学文集,发表50多篇莎学论文。他的莎评观点不仅在国内的许多刊物被评介、转载和复印,而且有8篇论文被收入美国著名的莎学刊物《世界莎士比亚目录卷》。倾注孟宪强十几年心血的《莎士比亚论纲》和关于《哈姆莱特》的专论《对一个自在的艺术王国的全方位的科学考察》也已完稿。
  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中国莎学的历史是孟宪强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莎学史是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接受外来文化的一个缩影,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展示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的种种情况,同时还能够向国际莎坛展示中国莎学的成就。孟宪强从1986年参加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时萌生了一个想法,经过六七年时间的艰苦工作,终于在1994年出版了填补空白的《中国莎学简史》。
  “简史”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莎学的浓厚兴趣。美国《纽约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邰培德专程到长春对孟宪强教授作了专访。《中国莎学简史》被美国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收藏。1997年12月香港莎士比亚协会举行国际学术会议,特邀孟宪强在大会的第一天做了《趋真与变异的独特过程——中国接受莎士比亚的过程及特点》的报告。1998年7月澳大利亚、新西兰莎士比亚协会举行的莎学年会日程中特别安排了一个“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专题,邀请孟宪强赴会做了题为《中国莎学发展历程及朱生豪译莎贡献》的报告。
  自1985年吉林省莎士比亚协会成立以来,作为协会负责人的孟宪强为协会活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此时市场经济的利益法则向他提出了另一种名利双收的途径,但他痴心不改,依然沉浸在许多看似琐碎的事务中。正是由于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吉林省莎士比亚协会被接纳为国际莎士比亚协会的团体会员,国际莎士比亚协会副主席罗杰·普林格因此说:“中国莎学因了你们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生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