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同样贷款种菇结果为啥不同——河北万全县部分村发展大棚种菇情况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3
第11版(社会观察)
专栏:记者观察

同样贷款种菇结果为啥不同
  ——河北万全县部分村发展大棚种菇情况的调查
本报记者马国英
  去年,河北省万全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号召农民本着自愿的原则建温室大棚,种植食用菌双孢菇。一些农民认为这是发家致富的好门路,以家产做抵押申请了扶贫贷款。首批扶贫贷款到位一年后,记者走访了几个村。
  在毗邻县城的西红庙村,记者看到在近200亩的大棚规划区内,仅建起26个大棚。大棚旁边约60亩耕地上有三个巨大的废土堆,今年已经无法耕种。余下的近百亩耕地种着玉米和向日葵。村民李老汉说,这是村里以每亩200元的价钱从原承包农户手中调整出来的,现在由村组干部种着,每亩只交二三十元农业税费,村集体需倒贴一百七八十元。李老汉对耕地闲置撂荒很气愤,对那些大棚意见更大。他说,那本该是村民个人的,现在却成了村干部的摇钱树!
  原来,去年5月西红庙村40多户农民用房产证做抵押向农业银行申请扶贫贷款,建设种菇大棚,共计贷款37万元。扶贫贷款到位后,村干部决定由村里统一建大棚。村里调出近200亩耕地,计划在三年内集中建设200个大棚,到现在只建起26个。村里没有把建成的大棚交给贷款户,而是以每棚每年2000元的价格让贷款户或其他村民承包,贷款户很有意见,一致予以拒绝。9名村干部见没人承包,便每人向村里交纳2000元,合伙经营起了大棚。现在大棚已经开始出菇,上市销售,每棚预计可收入五六千元。村民纷纷议论,让我们承包每个大棚2000元,村干部每人出2000元却把20个大棚包到了手。他们赚了钱,我们的房产证却还在银行押着呢!
  在靠山的上保寺村,记者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300亩的基地里,大棚一层层一排排,颇为壮观,农户正忙着采摘成菇,北京、山东等地的客商把车开到地边收购,场面十分红火。这个村现在已经建起蘑菇种植大棚260多个,共有115户农民种植,年收入可达140多万元。
  上保寺与西红庙两村农户的扶贫贷款是同时用房产证抵押申请办理、同时到位并由村集体统一规划使用的,整个过程并无两样,结果为啥不同呢?
  论自然条件,上保寺村比西红庙村要差得多,全部是坡梁山地,并且是“沙沙土”,十分贫瘠,村集体经济困难。但新当选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孙汉英是个有经济头脑的人。去年5月初,万全县刚提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大棚双孢菇的设想,扶贫贷款手续还没有办,孙汉英就和其他村干部东拼西借了10万元,开工建大棚。大棚建起来了,孙汉英又四处奔波购买种植双孢菇所需的生产资料。6月份,他在购料途中因车祸右臂骨折,仅在医院住了6天,胳膊上打着钢板穿着钢针就回到工地上。
  与上保寺村市场嗅觉敏锐、行动早不同,西红庙村等办好贷款手续,准备动工时,霜冻已经来临,只好等待来年。
  两村在动员群众上的做法也不一样。在协助县、镇政府到北京、上海等地开拓市场的同时,孙汉英和村干部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和一些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征求意见,传达信息,挨门逐户动员,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去年就有62户贷款农民经营了65个大棚,当年见了效益,平均每棚产值7000元。今年又建起201个大棚,新增经营户115户。西红庙村的一些村民对记者说,这种蘑菇我们见都没见过,村里也没开村民会议,干部在喇叭里喊、海报上说让我们种,我们一没技术,二没家底,这钱想赚也不敢赚。
  两村最大的不同是在处理集体与农户利益关系上。西红庙村用村民个人贷款建的大棚,竟成了村集体的。村民在大棚里种菇,每棚每年要交给村里2000元承包费,加上200元占地费以及种菇材料、水电、人工等费用,算下来要三四千元,几乎无利可图。上保寺村村干部自己垫钱建起大棚再分给贷款户,每个大棚除了材料、水电等成本,只需负担150元占地费。
  下营屯村又是一种情形。这个村贷款40多万元扶贫资金,计划建设60多个大棚。在贷款到位后,村干部经不住贷款户再三要求,把原先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设中的大棚和贷款全部分到贷款户手中。结果钱到手后,一些贷款户就停工把钱挪作他用了。现在下营屯只有30多个大棚在种菜种菇,其余的都还是半截子墙,立在大棚规划区里。
  万全县扶贫办公室主任刘海元介绍,扶贫贷款的申请和使用实行“以户承贷”,也就是贷款由农户申请,同时必须保证贷款的效益落实到农户。集体统一规划使用贷款资金在法律和政策上并没有明确的依据,但在实践探索中是可行的。拿发展大棚种植来说,集体统一规划建设的大棚应保证分给贷款的农户,出租承包、收取承包费的做法是不允许的。
  编后:同样贷款建大棚种蘑菇,结果却截然不同,问题不在贷款本身,而在贷款之外。不同结果的背后是干部不同的工作作风,是干部是否真心实意为村民着想,是干部是否切实尊重和维护村民利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各级干部要认真贯彻决定要求,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让造福群众的好事给群众带来实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