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改革的胆与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4
第5版(地方新闻)
专栏:强县富市论坛

改革的胆与识
中共浙江省余姚市委书记苏利冕
  如果要简要概括余姚的特点,那就是“三老”: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老,四明山有革命老区,国有老企业多。前两老是宝贵遗产,而后一项变成前进的包袱。前些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周边地区欣欣向荣,余姚则陷入改革的阵痛之中。那时,主要经济指标下滑,社会动荡不安,如果哪天市政府门口没有上访的群众,反而奇怪了。
  我当市长后,横在眼前的第一件难题就是国企改制。是趟“雷区”打国企改制攻坚战,还是避重就轻抓“形象工程”?我思忖再三,认为领导干部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得失,而应把群众的得失放在第一位。实际上,余姚不是无路可走,而是路在脚下,看你敢不敢走。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转变观念、攻坚克难。全市开展了大宣传、大讨论、思想大解放活动。全市干部市民形成共识:要想发展,只有改革。改革越早,成本越小。改革越彻底,效益就越好。我带领市委、市政府改革领导小组成员,重点解决了企业转制中难度最大的市化肥厂、造纸厂的历史遗留问题。当时,也有工人不理解,堵机关,拦火车,找我们要饭碗。我表态:人民政府决不会让一个工人饿死,但出工不出力的现状必须改变。经过反复细致的思想工作,这两个污染最大年亏损达亿元的企业破产工作顺利进行。职工的生活、国有资产得到妥善处理。
  第二阶段为人资分离放开搞活。余姚市突出人资分离和重组市场主体,以明确产权为核心,明确职工身份为重点,明确债务为关键,初步实现了劳动力的市场化。实现“三明确”和资产重组,需要成本。我们搞的一项探索是工龄买断,需要10亿元。银行不贷了,土地一级市场无权出让。我们只好通过存量盘活一块,行政划拨一块,出让金返还一块,土地增值收益划转一块,住房周转金拨入一块及直管公房转让收入注入一块和政府财政投入一块“六个一块”的办法,筹措资金7.5亿元,按照“经营主体重调整,职工身份随着变,双向选择再上岗,养老保险不断线”的原则,通过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和经济补偿,彻底改变了原来国有集体企业观念上存在的固定工身份,实现了劳动力市场化。
  第三个阶段以企业制度创新、社保建设为标志。经过3年改革开放的熏陶,经济社会的进步,余姚企业职工的思想得到更新,从“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形成了万众一心搞改革的可喜局面。249家国有集体企业的47.6亿的产权明晰,4万多名职工的身份明确,10多个亿的债权债务得到明确。249家国有集体企业中,已成立股份有限公司10家,有限责任公司160家,股份合作制24家,实施破产19家,兼并、托管、租赁、公有民营36家。闯关成功,余姚经济驶上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43%,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位居浙江第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