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宝丽莱衰落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4
第7版(国际·教育)
专栏:经济札记

宝丽莱衰落的启示
王如君
  近日,美国宝丽莱公司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而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这家曾以一次成相技术而称雄全球数十年的公司转眼间变成了等待收购的对象,着实令人感叹。然而,如果仔细审视宝丽莱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其走向衰落似乎又并不让人惊奇。
  宝丽莱公司于1937年由艾德温·兰德和乔治·威尔怀特所创立。兰德是个发明天才,上哈佛大学一年级时就厌恶了枯燥的学生生活,辍学专门从事他着迷的化学和光学方面的发明。据说他一生中发明专利之多仅次于爱迪生。威尔怀特则精于推销和管理,有“完美的推销商”之誉。两人携手合作,相得益彰,随后20年内,将宝丽莱打造成引领美国经济的“先锋企业”。
  宝丽莱最早以生产太阳镜和发明其他光学技术为主,二战以后才转向照相设备。1947年,兰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即时成相系统,一年后推出了一次成相相机和专用胶卷,轰动了整个世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宝丽莱一路顺风,成为美国红极一时的企业。1972年,宝丽莱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直接“吐出自印相片”的SX—70照相机。当时有评论家写道:“兰德和他的公司再次发明了全新的成相过程。”新的SX—70出厂价100美元,但到了零售商手里有时能翻三四倍。上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拥有一台SX—70相机一度成为时髦的标志。到1982年兰德退休时,宝丽莱已成为一家资产数十亿美元的巨型企业。
  但是,宝丽莱在此后的20年中,从发展战略到经营管理屡屡失误,最后导致全盘皆输的结局。一个资金雄厚和技术一流的企业结果变成不能按时还债的公司。宝丽莱由盛转衰主要是三大错误所致。
  其一,负债冒险发展走上了歧途。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宝丽莱为了避免被迪斯尼家族企业吞并,曾借债打了几年的官司。公司独立是保住了,但债台高筑。1991年,宝丽莱在一起专利侵权案中胜诉,从柯达公司得到了9.25亿美元的赔偿。这本是一次还清债务、东山再起的绝佳机会,可公司决策层则将这笔意外的收入用于开发新型胶卷和新一代相机上。然而,新产品并没有捞到更多的实惠,债务包袱却是越来越沉,从1986年的1.7亿美元上升为1989年的8.3亿美元,目前则达到了9.5亿美元。
  其二,机构臃肿、管理不善削弱了竞争力。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宝丽莱被一个劲上涨的赢利冲昏了头,不断招兵买马,致使公司职员队伍日益庞大,到1983年达到了1.3万人。据统计,从1972年到1998年,宝丽莱的销售额从7.5亿美元飞升到21亿美元。但推销员人数增加得更快,从140人增加到了800人,增加了5倍还多。更为严重的是,后方办公人员与推销人员的比例是2∶1,公司37%营销所得是被行政管理部门“吃”掉了。与宝丽莱相比,柯达公司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费用则只占营销额的21%。
  其三,技术战略失策,没有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宝丽莱过去之所以一路发展几十年,依赖的看家本领就是技术领先。但到了变化一日千里的数字时代,宝丽莱却是犹豫不决,没有抓住乘势发展的契机。这几年,随着电脑、互联网的普及,数码相机越来越受欢迎。宝丽莱本来也是发明数码相机的急先锋,但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却是出奇的迟钝,让其他竞争对手抢了先。2000年,虽然宝丽莱相机卖出了创纪录的1310万台,但全世界的数码相机也售出了1110万台。最关键的是,数码相机是未来趋势,不仅具有“即拍即得”的功能,而且接入电脑还有更多的用途,一次成相的相机显然有点“落伍”。
  宝丽莱首席执行官加里·迪加米洛今年以来曾想打个翻身仗,力主降低成本,精减人员,扭亏为盈。但谈何容易?一是宝丽莱“重病在身”,举步维艰;二是运气不佳,遇上美国经济疲软不振,“9·11”事件又是突如其来的一“闷棍”。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实力强劲的企业都受损不轻,摇摇晃晃中的宝丽莱自然只能倒下了。
  美国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兰德先生还在世的话,怎么也不能接受宝丽莱今天的这种现实。1997年,宝丽莱的股价每股一度高达60美元,可近日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摘牌时降到了28美分。如此惨痛的教训真是企业界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