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故土亲情永难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4
第7版(国际·教育)
专栏:通讯

故土亲情永难忘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孙力
  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市西南280公里处,有几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村庄:马三旗、新渠和米粮川等。这里生活着一群操着一口浓重中国西北方言的人们。他们便是在这里生活了124年之久的东干人。一条美妙的楚河把这个曾生活在原苏联大家庭里的成员分隔成了哈萨克斯坦人和吉尔吉斯斯坦人。
  1862—1877年,我国西北陕、甘、宁等地爆发了回民起义。起义队伍最后有约6000人历尽艰难险阻,翻越天山山脉,来到中亚,其中由白彦虎率领的最大的一支队伍在楚河岸边扎下“营盘”(现名马三旗)。100多年来,东干人在楚河两岸繁衍生息,村落也由“营盘”向四周扩散。据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安胡赛介绍,东干人已由当时的几千人发展到目前的12万多人。他们现在分别居住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马三旗和新渠是最大的两个东干人聚居区。
  原苏联解体后,东干人在各自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哈萨克斯坦60%—70%的蔬菜是由东干人供应的。同时,他们近年还办起了养鸡场、饼干厂、砖厂等。在介绍东干人目前的生活状况时,安胡赛对记者说,过去靠种菜,每户一年可收入上万美元,家家户户都买新车。而如今,蔬菜价格大跌,那些完全以种菜为生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下降。一位专业种菜的东干人说,他一家六口人,今年买了一公顷半土地,年终扣除买地和种子钱,只能剩300—500美元,比20世纪90年代初下降了近10倍。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让海外华人为有中国“根”而骄傲。安胡赛高兴地说:“我们都为拥有中国血统而自豪。”从20世纪90年代初,东干人开始与中国进行交往。充当着哈中友谊桥梁的东干协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探索招商引资的途径,促进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近年来,东干协会多次组团到陕西、新疆等地访问,让东干人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东干协会与陕西省合资的番茄酱厂正在建设当中。陕西省也将与哈萨克斯坦东干人聚居的江布尔州结成友好省际关系。陕西省高校每年还为东干人免费培养5名大学生,毕业后将在东干学校教5年中文。目前,毕业于西安统计学院的年轻女教师朱璞在新渠三所东干学校中教中文。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东干学会计划用10年的时间,让年轻一代掌握中文,使其成为哈中睦邻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东干人聚居地——楚河沿岸景色如画,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的东干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堪称中国晚清文化的“活博物馆”。至今,家家还都保留着土炉灶,睡着火炕。女子出嫁时,要梳端庄高耸的“燕子头”,身穿艳丽的大襟裙子,脚穿绣花鞋。院子里摆满“陪房”(嫁妆),在结婚的前一天将所有“陪房”送到男方家。安胡赛在介绍东干村未来的发展前景时说,在古丝绸之路上建一条旅游专线,不仅可以向游人展示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而且还可以带动东干村的经济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年轻的东干人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过去,东干人不管学历有多高,上过什么大学,最终都要回到父母身边,过着父辈一样的生活。而如今的年轻人向往着外边的世界。正在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上大学的东干小伙子白伟华对记者说:“我以前是学阿拉伯语的,但总觉得与中国有着血缘关系的人不懂汉语是一种耻辱,因此去年毅然放弃学了一年的阿拉伯语而改学汉语,毕业后,也希望能在中国的公司里谋一份工作。”在东干村采访的日子里,记者一直住在东干协会副会长马古柏家里,不经意间流露出“打搅”的言语,他很不高兴地说:“你怎能这么见外呢?!我们非常欢迎中国人来家里做客,因为我们身体里流着中国血。”(本报阿拉木图10月22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