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心灵是一方沃土,如果不播种花籽,便会野草蔓延——社科普及:民众的渴望与呼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5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心灵是一方沃土,如果不播种花籽,便会野草蔓延——
社科普及:民众的渴望与呼唤
曾庆香
  近日,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了“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其受欢迎程度让人出乎意外:《东巴文化》、《男性生殖健康》、《天坛》、《周易与21世纪科学》等许多场讲座的听众超过了200人;
  一位退休女教师不辞劳累,来回奔波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琉璃厂等五地听了10场讲座,笔记作了一厚本;
  一位来北京出差的山西大寨的听众,放弃来之不易的游览古都名胜的机会,来到首图听《国内旅游的发展态势》讲座;
  一位听众的话语表达了民众的心声:“我们渴求社科方面的知识,这场活动如同甘霖雨露,非常解渴。”
  为生命“充电”
  这次社科普及活动的受众面非常广。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退休老人渴求社科普及,是想了解热点问题,紧跟时代步伐。一位退休干部说:“生活变化这么快,如果不吸收新知识,就感到生活在世外桃源,甚至感觉不到生命的存在。”
  在职员工、自由职业者渴求社科普及,是为了“充电”。他们认为,能听到学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一位推掉六拨旅游团的女导游说:“在3个小时内就把天坛的概况、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总体布局、声学原理、各种器物了解得清清楚楚,很值!今后带旅游团进天坛就可以讲得更有声有色了。”
  学生渴求社科普及,是感到学校教育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内涵、懂历史、学识渊博的人。一位高中生听完有关旅游的讲座后,表示今后旅游一定要寻找其中的文化内蕴。
  民众渴求社科普及,是因为社科知识贴近生活。一位自称是老北京的李先生听了《北京城市中轴线》后说:“今天一听专家讲座,感觉就像是下棋有人给指路数儿,过去只知道北京是世界有名的文化古城,今天才知道原来她的每一个建筑都有这么多说道。”他觉得自己生活在这地方真提气!
  不仅普通市民渴求,专家学者们也欢迎社科普及。东巴文化、北京中轴线等讲座就吸引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事实上,民众追求社科人文知识就是在追求生命中的绿色。没有这种绿,生命缺少奋发向上的精神,缺少生机勃勃的面貌。
  民众的心灵是一方沃土,如果不播种花籽,便会野草蔓延或一片荒芜。
  专家热心参与
  不仅听众强烈的求知欲让人感动,专家学者的授业精神也让人敬佩。
  在这次活动中,一些专家学者如董德义、曹平等拒绝收取课酬。他们说,主办单位是免费为民众传播知识,我怎能收费呢?
  已经80多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邬沧萍先生宁可不去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也要参加社科普及周活动。
  国家地震局徐道一先生说,他原来是搞自然科学的,后来转到社会科学,研究周易,这一次又参加科普活动,原因就在于:有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存有深沟,科学技术发展愈快,产生的副作用也愈大,如核技术、克隆技术有难以估量的潜在危险,这就需要社会、人文科学来约束、解决问题。社科普及已迫在眉睫。
  中国社科院冯今源先生指出,民众如果不区分宗教、邪教和迷信,就很容易误上贼船。
  专家们普遍认为,社会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贴近民众生活的科学,如果它一味地躲进书斋,躲进象牙塔里,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民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件他们既乐意做又感到欣慰的事情。普及社科,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他们呼吁社会有关部门应多在民众和专家学者中间架设桥梁,多为社科普及创造机会。
  社科普及任重道远
  这次社科普及周活动旨在投石问路。听众在一致反映活动使自己增长了不少见识之后,专家学者们在为民众强烈的求知欲振奋之余,纷纷要求主办者今后多举办类似的活动,并就社科普及工作向主办者提出要求并献计献策:社科普及应该长期开展,不要“猛攻猛灌”
  一阵之后就罢手;应该普及到社区、企业、学校、农村,真正丰富、充实百姓的生活;活动日程要提前告知,并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真正做到广而告知;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媒体技术,出版一批社会科学普及精品读物,制作一批优秀的社会科学普及动画片、电影片和电视剧;应该从孩子们开始,自然科学从小学就开设了课程,相比之下,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明显空缺。
  社科普及旨在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公民公德意识,营造宜人的人文环境。这些目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
  社会人文科学传承着一个国家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它能唤起民族的自尊、自信,有利于民众的亲和与认同,有利于国家的团结与安定。
  社科普及工作任重道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