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工作的落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5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专论

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工作的落实
全哲洙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当前特别要针对干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措施,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以改进,以工作作风的转变带动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
  改进工作作风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外在体现,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内容。我们党的作风,主要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党的性质和面貌,成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党的作风的实质是党性问题,党性决定作风,作风反映党性。正是从党性原则的高度出发,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党的作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科学论断,从而深刻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目的在于树立我们党的良好形象。党的形象的好坏,关系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决定着党的兴衰存亡。党的形象,从根本上说,是由党的性质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决定的,但也与党的作风密切相关。同时,党的优良作风又是党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就能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贯彻执行。党的作风,还直接影响着党能否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人民群众认识党、拥护党,不仅看党的纲领和宣言,看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否符合和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且往往从自己周围的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来观察党的形象,认识党的本质。因此,绝不能小看作风问题。
  当前,党的作风总体上是好的,这是必须肯定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党的作风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在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人民利益的突出问题绝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是我们党的一大祸害。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搞形式主义,必然诱发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造成工作流于形式、干部脱离群众;搞官僚主义,必然会使干部形成“官本位”意识,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搞瞎指挥。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干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党的作风上的问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抓紧解决,势必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影响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前途。对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改进工作作风要突出抓落实
  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没有落实,再好的文件也是一纸空文,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再正确的政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各个部门都要有务实的作风,再好的主意,不落实等于是空的。抓而不实,等于不抓。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就要突出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抓落实体现的是一种工作方法。近些年来,中央反复强调,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抓落实。抓不抓落实,反映的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会不会抓落实,反映的是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目前,有些事办得不好,不是政策制定得不好,而是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各级领导干部都有抓落实的责任。抓落实不能只凭工作热情,还要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这样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都对我们抓落实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坚持过去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抓落实的办法和手段,但同时又要发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方式、新办法、新手段,使我们抓落实的工作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创新和完善。
  抓落实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决定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抓落实绝不是原封不动、照搬照抄,搞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用过去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和陈旧的观念去分析、判断问题,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就不可能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落实是个探索的过程,是随着思想进一步解放而不断实践的过程。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影响着工作落实的力度、改革开放的深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
  抓落实体现的是一种党群关系。抓落实反映的是工作作风,而工作作风实质上就是如何正确对待党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抓落实,从根本上说都是在为人民服务。是不是真抓落实,也反映了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因此,我们心里要永远装着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凡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都要主动想、主动办。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务大小,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要善解民意、善待百姓,为了人民的利益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密切党群关系,关键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对那些华而不实、做表面文章、见不到实际效果的事情,群众最反感。我们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通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让群众看到希望、得到实惠,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密切党群关系,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积极探索抓落实的机制
  抓落实是个老问题,但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为什么一直解决得不是很好呢?关键在于缺乏一套完善的机制。实践证明,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工作落实,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关键环节。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最终都要靠人来完成。人是抓落实的主体,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直接影响着抓落实的各个具体环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用人制度上真正实行优胜劣汰,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充满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要认识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促进干部奋发工作。同时,完善领导干部责任制,强化督察工作,并辅之以健全的奖惩制度,把抓落实作为衡量干部能力和水平的标准,以抓落实的实效作为检验干部政绩和提职晋升的重要依据,确保领导干部责任制的落实。
  改革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基本方法。在新的时期,尽管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条件、内容、手段、方法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显得更为重要。调查研究仍然是党的一项基本领导方法,是事业不断成功的法宝,是检验领导者是否成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任重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而对任何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离开当地具体实际,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工作中就只能说官话、套话。因此,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条件。各级领导干部既要乐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要勤于潜心思考钻研,养成不获实情不罢休、不得真理不甘心的韧性和习惯。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正确的决策,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工作机制,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根本要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量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来落实。政府中领导干部的工作行为,也要在一定的行政管理体制内进行。政府对下级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直接影响基层工作的落实程度。因此,从根本上说,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就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彻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方针,建立机构精干、职能合理、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廉洁勤政、法制健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工作机制。从建立抓落实的机制的角度出发,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二是坚持依法行政,三是认真实行廉政建设责任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