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苗山鼓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5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苗山鼓声
侯自佳(苗族)
  “咚咚——咚,咚咚——咚……”急切而深沉的苗山鼓声响了。于是,我的心在颤抖,血在沸腾:那绿树翠竹掩映的吊角楼,那绿茸茸草坪上的大牛皮鼓,还有那娴熟的击鼓老人……一切仿佛又都呈现在我眼前。在这震撼灵魂的鼓声中,我仿佛听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多灾多难的民族的痛苦的呐喊,听到了他们祖先那长途远徙的脚步声……
  鼓,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是一种神圣的崇尚物的象征,在远古时代的祭奠中,一面鼓便代表苗族的一个部落、一个支系或一个村寨。一位攻研苗族文化的苗族学者曾对我说过,他在贵州雷山县西江苗寨做客时,看见那木楼梁上安放着一面被岁月的浓烟熏黑的牛皮鼓,白发苍苍的苗族老人告诉他: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在逃避异族追杀的路上,所有的东西都被遗弃了,惟有这面牛皮鼓舍不得丢。那白发老人临终时叮嘱其子孙:“日子再难熬,这鼓也不能丢,日后得凭它寻根认祖……”苗人视苗鼓为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魂,祖先传下六六三十六套鼓路,各部落的打法虽有不同,但只要你抓起鼓槌跳起鼓舞,苗族老人们一眼就能辨出你的祖先住在哪寨哪峒。据说,侨居在新加坡的苗族后裔如今仍珍藏着这种牛皮苗鼓。
  在湘黔渝边区的高高苗岭,无论你走到哪个偏僻的苗寨,凭着那熟悉而深沉的鼓点,你都可以找到许多陌生而热情的兄弟和朋友。他们会簇拥着将你带进温暖的吊角楼,把火塘的火烧得旺旺的,身上佩戴银饰的苗家阿雅黛帕(苗语“姑娘姐妹”)端出喷香的酸鱼、酸汤和浓醇的包谷烧酒来款待你。端着大碗狂饮的苗家得郴(苗语“兄弟”)一边以一种固执的热情给你敬酒,一边滔滔不绝地叙说着从先人那儿听来的有关远古故土的一鳞半爪的传说……喝醉了的苗家阿普(苗语“爷爷”)在楼
  外的石坝上击鼓狂跳,忧伤地哼起悲凉的《迁徙谣》:“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我们的祖先在长江,浩浩荡荡走过来,翻过九十九道岭,涉过九十九道溪……”那歌声在沉郁的鼓声伴奏下,如泣如诉,又带有几分豪爽。这是祖先血泪凝成的绝唱,这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憧憬幸福的呐喊……
  湘西苗族一些出色的鼓手,鼓艺都很高超。尽管风格各异,但都憨厚淳朴、原汁原味。一位叫石成业的老鼓手告诉我:“一个好鼓手要细微地体会、观察生活,方能打得好、打得活……”他十二岁学打猴儿鼓,琢磨猴子的动作形态,寻觅内心的感受,终于领悟了猴儿鼓的奥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他打猴儿鼓,边打边跳,形意兼备,惟妙惟肖,常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忘却了疲劳和烦恼。
  假如你想知道生性勇敢、倔犟的苗族人的话,就请先听听那回荡在苗山的鼓声吧,它将给你一种特别的感受和奇丽的想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