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的教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26
第1版()
专栏:社论

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的教训
全国范围的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它的直接成果是控制和压缩了农村中不合理的粮食销售量,使农村粮食统销情况趋于正常。同时,它还提高了农村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民的觉悟,揭发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的许多问题,给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健全化奠定了基础。其中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牢记的。
在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以前,华东、中南、华北等地区许多农村中粮食销售状况曾有一度相当紧张。无论在城市和农村中,都有些人说,这是因为“向农民买的多了”,“在农村销的少了”,这些人里面有些是不明真相,人云亦云,有些竟是在淆乱是非,借此攻击政府的统购统销政策,破坏农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其实,自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来,国家每年向农民征收的农业税和统购的粮食,不及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近二分之一又销售到农村中;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可以有五百多斤粮食,这个数目是够用的,如果使用得当,且能略有盈余。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的情况。所谓“购的太多”、“销的太少”的论调是没有根据的。
不调查分析具体事实,听到别人对粮食问题有了一些议论,自己就跟着议论起来,制造吓人的空气,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最能坏事,而为了正确地解决粮食问题就必须首先同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作斗争。例如,山西定襄县农民在今年春季纷纷向县、区、村各级工作人员反映粮食不够,要求增加供应量。中共县委也被这种假象所迷惑,一度失掉信心,放弃领导,就使全县粮食统销工作陷于混乱状态。后来,县委在上级党委帮助下,先算了一笔大账:一九五四年,定襄县收成不坏,除去国家征收的公粮和统购的粮食,加上国家统销的粮食,全县每人平均有五百六十斤左右的粮食,这个数目是很够用的,缺少粮食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接着,县委又在一些粮食供应最紧张的村庄进行典型调查:定襄县智村乡,一九五四年是丰收年景,全乡共一千一百一十七户,统购粮食十五万六千多斤,平均向每户购了不到一百四十斤;但是由于人为的紧张,今年春季竟给一千零八十户发了供应证,占总户数百分之九十六以上,而且供应粮食三十二万多斤,超过统购量一倍以上!虽然这样,还有许多农民说“没有饭吃”,要求国家继续供应粮食。粮食供应情况的极端不合理,难道还不明显么?县委就这样摸到了全县统购统销的“底”,头脑清醒了,信心提高了,因而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了艰苦的工作,很快就把粮食统销的混乱状况纠正过来了。
由此可见,国家确定的统购任务,是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是符合农民的负担能力的。国家在农村销售的粮食是很够用的,在某些地区并且是过多了的,如果调配得好,压缩掉不合理的销售量,就能满足缺粮农民的需要。我们一定要使城乡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村工作人员,都明白这种基本的情况,使他们不为任何假象所迷惑,不为各种错误论调所动摇,而且能用真凭实据驳倒那些错误论调,心中有数地理直气壮地坚持和贯彻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这是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的第一条教训。
当然,这绝不是说,在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就没有缺点和错误了。恰恰相反,在某些地区,粮食统购统销中的缺点和错误是相当严重的。统购工作中的毛病,主要表现在有些农民余粮很多,国家没有购足;有些农民余粮不多,但购“过头”了。统销工作中的毛病更要多些:一方面是对于某些缺粮农民,应该供应而没有供应,或供应不够及时;但另一方面,更大量的偏向,却是不该供应的供应了,该少供应的多供应了,该迟供应的早供应了。这才造成今年春季农村粮食工作中的混乱和紧张。农民说:“粮食统销没个规程。”“去年统购比前年好,今年统销比去年乱。”这种批评是正确的。
这些缺点和错误是许多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重视统购,轻视统销,在工作上没有把统购统销结合起来的结果。
过去两年,农村工作人员十分重视粮食统购,这是完全正确的。国家如果没有掌握适量的粮食,就不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就不可能在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稳稳渡过去年那样严重的水灾。但是,必须认识,我们统购粮食,正是为了统销;如果不能搞好统销工作,也就没有统购的必要了。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看来,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大量增产粮食。因此,向农民统购的粮食,就不可能超过目前的限度。但国家和人民必要的供应却是要保证的。在这种情况下,出路在那里呢?这就是在改进粮食统购工作的同时,全力作好粮食统销工作,对合理的需要坚决保证,对不合理的要求坚决削减下来。否则,如果此地销售过多,势必影响彼地必不可少的需要。如果各地都销售过多,势必突破国家的销售计划,或者使市场陷于混乱,或者增加统购的数量,这对国家建设,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把一亿以上的农户的粮食生产、消费和余粮、缺粮的情况调查清楚,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过去许多地区在工作中把统购和统销分割开来,更增加了工作的份量和复杂性。每年收获以后,用了很大的力量、几个月的时间进行粮食统购工作;到了春季,又得用更大的力量、几个月的时间进行粮食统销工作。这样,不仅工作份量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离开收获和统购的时间久了,余粮、缺粮的界限不容易划清,粮食销量不容易控制,统销工作经常陷于被动状态。根据这个教训,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应该在划清余粮、缺粮界限的基础上,同时安排,一次作好。这就是说,在秋后统购粮食的时候,就要调查清楚:谁家余粮,余多少,即时确定统购数量;谁家缺粮,缺多少,何时缺,即时确定供应数量和供应时间,凭证按时供应。正确划清余粮、缺粮界限的中心环节是确实核定粮食产量,彻底消除对产量计算偏高偏低的现象。在合理定产的基础上确定的粮食购量、留量和供应量,是不会畸轻畸重、偏紧偏松的。这是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的第二条教训。
粮食统购统销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经济工作,而且是一项艰苦的政治工作。两年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民进行的关于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服从国家计划的教育,成效是显著的。广大农民懂得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道理,懂得了粮食统购统销对国家、对农民的好处,因而积极、踊跃地把余粮卖给国家。但是有些农民能够在国家统购时卖出余粮,而在国家统销时却又想法买进更多的粮食。这是今年春季农村粮食销售状况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农民还没有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完全服从国家计划的一种表现。这就说明,对农民的政治工作必须继续加强,关于服从国家计划的宣传教育必须作得更透。在目前,一部分农民有这样不正确的打算:“先吃国家的,后吃自己的”;“多向国家买些粮食,储存起来,用着方便”,应该特别加以批判和纠正。如果说,实行这种办法对这些农民是“方便”的,那末国家和真正缺粮的农民就要极端不方便了,图自己方便的人就是损人利己了。这难道合乎我国人民的道德吗?这难道对得起国家和缺粮的农民吗?应该迟买而早买粮食的人也是不对的。缺粮的农民应该省吃俭用,首先消费自己的粮食,然后按照实际的需要,向国家购买适量的粮食。只要他的要求合情合理,国家是会保证供应的。所以,农民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节约的原则下
“先吃自己的,后吃国家的”,这才叫作服从国家计划,这才符合农村的经济规律。过去两年,农村粮食统销工作中最大的缺点是在每年秋收以后,到来年二、三月前,销售粮食过多,远远超过了实际的需要。这种错误的作法助长了某些农民“先吃国家的,后吃自己的”的心理,必须坚决加以改变。有些农民想着少卖些粮食,多买些粮食,是为了“储粮备荒”,应付急用。这种想法是容易理解的,但这是很不实际的。小农经济是脆弱的,依靠它自己的力量,绝不能抵御严重的灾荒。但农民如果都来少卖多买,却足以破坏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削弱国家支持农民战胜灾荒的力量。湖北省鄂城县石山乡去年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在国家大力帮助之下,把灾荒完全战胜了。这个乡五年来共计卖给国家三十七万斤稻谷(包括统购以前),但从去年六月到今年五月的一年之中,国家就供应了一百一十万斤大米。试问,如果没有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这个乡即使把卖给国家的三十多万斤稻谷都储存起来,难道能够渡过去年的严重灾荒吗?显然是绝不可能的。这些道理应该反复向家家户户农民讲清楚。
当然,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政治工作,而且要确定一套关于统购统销的科学方法,使政治工作建筑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使科学方法获得政治工作的保证。科学方法是有的,这就是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措施以及各地在统购统销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各种具体办法。今后进行粮食统购统销,必须依靠广大群众把“三定”措施具体化,经过群众反复酝酿讨论,一次划清余粮、缺粮的界限,确定符合各户农民的实际状况的产、购、销的数字,然后坚定不移地加以贯彻。必须使政治工作同科学方法相结合,这就是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的第三条教训。
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的经验再一次证明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对国家有利,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有利,对所有买粮食吃的城乡人民有利,对出卖余粮的农民有利,只是对投机奸商和富农分子不利。因此,一切或明或暗的怀疑统购统销政策的论调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任务是彻底批判这些错误的论调,努力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和错误,把这个政策贯彻得更好。我们一定要这样做,我们一定可以做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