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海纳百川势如虹——记太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白礼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6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海纳百川势如虹
——记太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白礼西
  1982年10月1日,中秋节与国庆节重合,这是一个双重喜庆的日子。然而,涪陵制药厂非但发不出月饼,就连职工的饭碗都摇摇欲坠。
  2001年10月1日,又是一个中秋国庆双喜合一的日子。由涪陵制药厂发展而来的太极集团有限公司的职工要求企业不要再发月饼了,太油腻了,吃不下去。据不完全统计,公司1/4的职工家庭在国庆长假期间外出旅游,最远的到了新、马、泰。19年的时间,一个亏损大户跻身中国三大制药企业行列,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医药集团。谈起太极集团的这些变化,不能不说董事长白礼西。
  80年代初,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白礼西分配到长江边的涪陵中药厂作技术员。当时,企业连年亏损,工人们困窘到靠淘洗中药材挣加工费的地步。
  1985年,白礼西挑起了厂长的担子。对祖国传统医药情有独钟的白礼西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靠“找病”振兴企业的发展之路。
  白礼西带着大家跑医院、串场集、蹲街头,找老病号拉家常,通过对大量病源的“会诊”,发现川东地区呼吸道疾病患者多、治愈率低,治咳化痰药物市场很大。“病”找到后,他们又从上海医科大学买到了对症的补肾防喘片配方。第二年,涪陵中药厂便靠补肾防喘片取得120万元的产值,企业由潜亏20万元变为盈利2万元,靠“没病找病”挖到了第一桶金。
  最近几年,太极集团每年的技术创新费用都在5000万元以上。白礼西在集团公司的12个销售公司中组建了健全的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体系,“太极集团技术中心”还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我国平均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患者。太极集团抓住这一信息,迅速成功研制并独家生产出治疗这种疾病的太极通天口服液,自1992年上市以来累计销售额已超过7亿元。急支糖浆是太极的拳头产品,累计销售额已超过14亿元,但部分忌糖患者不能服用,太极人又迅速推出无糖超浓缩产品急支颗粒,疗效更佳也更易携带,投放市场后一直供不应求。
  现在,“没病找病”的太极集团年均开发成功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独家生产的新产品3至5个,并创下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连续5年翻番的纪录。目前,太极集团已有中西药品种近400个,其中独家生产的50多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品种5个,另有22项成果获得专利、11个品种获得中药品种保护证书,并已研制储备了近20个中西药新品。
  白礼西始终贯穿着“以德治企”的理念,处处蕴涵着“太极”二字海纳百川的气度。多年来,白礼西以自己的亲身行动实践着“德商”理念,他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一年的休息时间不到15天;他常年在外,连续不断跑市场、跑营销,时常需要两个司机轮流开车。
  白礼西带领太极集团参与市场竞争时,从不以消灭或击垮竞争对手为目的,而是通过资产重组,形成“双赢”甚至“多赢”局面。他及时运作太极集团上市,对三峡库区20多家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做到兼并一个救活一个,解决了大量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难题,盘活近40亿国有资产,使职工得到实惠,政府得到实利。
  白礼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作为“一号工程”。白礼西选拔、任用人才从不论资排辈,而是坚持德才兼备为上的原则。现在太极集团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平均年龄仅33岁,大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团结在白礼西周围,给太极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推动力。
  (赵安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