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寻踪崂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7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笔墨山水

寻踪崂山
徐怀利
  崂山自古就以“海上名山第一”被人传诵,又以其拔海而起的灵秀、山海相连的气韵,被喻为“人间仙境”。以人会仙,自然合了游人雅兴,近几年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一睹崂山的“仙境”,虽然游客一直熙熙攘攘,但似乎并未削减他们游山的兴致。
  崂山是一座文化山。我们循着历史的印迹寻去,如阳光驱散海雾一样揭去掩盖在崂山之上的神秘面纱。偏处海隅的崂山,“只因天涯海角背,不得高名贯九州”,但在这山海之间的福地里,却为老子创立的道教寻到了家园,为道家文化的发展找到了载体,成为道家企求修炼成仙的圣地。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崂山就成为道家、方士的主要居住和活动场所。之后名道高僧纷至沓来,崂山道教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奠定了天下全真道教第二丛林的地位。崂山宗教最盛时,云山深处有道家“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堂”、佛家寺院二十八所,享有“神窟仙宅”、“灵异之府”的美誉,为儒家占正统地位的中原地区培育出一棵飘逸出世独具韵味的文化奇葩。在崂山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荫蔽下,崂山的山与海焕发出更神秘的色彩。一时间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慕名而来,为这座道家名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崂山正如道家紧闭的大门,无限神秘长期幽禁在庭院无人识。
  历史创造了无数转机,推进并印证着一个个发展进程。在崂山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来崂山的照片。当时他特别指出:崂山要好好利用自然资源,把崂山的牌子打出去。正是老人家的教诲,为今日崂山享誉海内外奠定了坚实基础。之后,崂山的资源保护被纳入到整个青岛市“山、海、城”的发展大格局,为“仙界”与外界的连接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大山重新焕发出无限生机。一位在原崂山林场工作过的退休老工人感叹道,过去的年代错估了仙山的价值,只知栽树伐树,卖几个钱仅够维持工人的工资。现在呢,林场成了森林公园,变成了风景区,鸟类多了,植物种类更丰富了,尤其是中药材是山东省种类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古代的方士若是在今天采药炼丹,就不用受长途奔波之苦了,仙境真的又落到了人间。
  还是那座因一篇《崂山道士》、一杯崂山矿泉水就让人心仪已久的崂山,我们看到,这里的管理者正立足时代发展的潮流,做足做好这篇人与山结合的大文章。道教圣地的太清宫新增设了供奉场馆;佛教主要寺院华严寺得以修复,佛道两家共存的繁荣局面将会魅力再现。宗教文化的交合融汇,将进一步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让游人在山海之间充分体味到文化的愉悦和美感。
  “入室云雾无定形,远山花草有真香”。笔者曾有幸攀上高不可及、云雾缭绕的崂山顶峰——巨峰,虽未亲眼看到巨峰彩球、巨峰佛光、海市蜃楼等神奇景象,但在登山途中,随着高度的不断攀升,山的雄浑、海的辽阔展现给人的视觉冲击和全新感觉,是于山脚下仰视所不能体会到的。更为可喜的是,巨峰开放指日可待,届时,在沧海吞日月,碧山起云烟的空灵意境之中,人们会进一步深入体会到山海奇观的况味。
  崂山还是一座友谊山。仰口景区有一大片长势茂盛的树林,是日本友人西川文夫为表达向中国,向崂山人民赎罪而亲自手植的。他于日本占领时期到过崂山,做出了愧对中国人民的事情。西川文夫先生死后,其家人遵照他的遗嘱,把骨灰葬在了树林边,以表达青山常在、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真诚相待之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海把崂山揽在怀里,用碧绿湛蓝的浸染给崂山以灵性,用昼夜不停的吐纳给崂山以动力,崂山作为青岛城市的象征,兼得山海之秉性,是崂山乃至青岛人的幸运。青岛这座诞生百余年的城市,如何将山、海、人充分地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怎样以山海的滋养,培养锤炼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才真正是崂山和它怀抱里的这座城市——青岛未来的希望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