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艺术的良知人民的期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8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艺术的良知人民的期待
仲言
  90年代以来,随着党中央反腐倡廉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大案要案相继曝光,与此相关,各种样式的“反腐题材”的文艺作品都有上乘表现。电视剧《苍天在上》和《大雪无痕》的收视率直逼《新闻联播》;电影《生死抉择》名列当年电影票房的前茅;小说《天网》、《红色康乃馨》、《财富与人性》等被多次再版,其中《十面埋伏》竟出现25种盗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听众的强烈要求,将《抉择》一书破纪录地连续播放了三遍;戏剧《碧水长流》、《宰相刘罗锅》等都热演不衰……现实中的“反腐题材”热不仅有作者群,也有观众场,不仅获得了创作的广阔空间,也呈现出了持续不衰的绵长魅力。这一文化现象成为中国历史转型期颇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作家张宏森这样表述长篇小说《大法官》的创作初衷:“我的写作一直在表述一种疼痛的情感。这是我真实的人生体验,也是我刻骨的人生缅怀。这种疼痛不仅仅源于自身,它还源于我的父母兄弟,源于身处其中的蹒跚时代,源于负重前行的古老民族。所以,我写这部戏与其说是一种巨大的内心隐秘的揭示,不如说是一种情感外露的呼吁与呐喊。公平、公正、公开,这六个笔画简单的汉字,却饱含无穷无尽的大命题。这是法律的灵魂,现代司法的灵魂,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现代文明灵魂的一部分,所以,在《大法官》当中,又融入了我的渴望、寄托和真理性追求。”张平、陆天明、周梅森、张宏森等一批从事反腐题材文艺创作的作家们以直面现实的理性精神和艺术勇气,积极关注历史变革时期现实的热点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考改革中的种种无奈和隐患,思考现代司法文明的建设同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分享艰难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精神。这是反腐题材文艺创作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一些文艺作品之所以很难赢得读者的共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家关注现实或“卷入现实”的深度不够。在不少作品中,都弥漫着作家精神状态及其对新时代的人的生存状态现实把握的虚空。远离国家的兴衰,无视民众的甘苦,所以无论对其作品做再多的包装和炒作,也难以获得老百姓的共鸣。尽管他们偶尔也会热闹一下,但终究只能是几场过眼云烟,充其量不过是一顿“娱乐快餐”,或做一把矫情的“秀”而已。而“反腐题材”的文艺创作立足于对当代重大社会问题进行严肃的探寻和思考,揭示了反腐斗争的重大现实意义。腐败削弱战斗力,瓦解凝聚力,破坏生产力。腐败现象是文明机体上的毒瘤。腐败现象的存在不仅破坏社会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和国家政策的实施,而且扰乱社会秩序和资源的合理分配,破坏社会公平和正义原则,侵蚀社会道德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反腐题材”文艺创作不仅将笔触停留在展示惊人的腐败内幕上,而是在对如何根除腐败的土壤、铲除腐败现象进行理性思考的同时,塑造了一大批同腐败分子作坚决斗争,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主人公形象。在反腐斗争的尖锐冲突和激烈较量中,法律战胜了腐败,正义战胜了邪恶。这表达了人民的意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这些人物形象也成为深化反腐斗争、建设法制文明的巨大精神支撑。
  十五届六中全会将反腐倡廉和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性提到新的历史高度。荡涤腐败现象必将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斗争。“反腐题材”的作品以其现实主义文艺特有的品质参与着时代的进程。人们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反腐题材”文艺作品问世,更期待着在我们丰厚的文学创作土壤上,当代文艺创作塑造出更多的弘扬社会正气、体现时代精神的正面人物形象,不断创造出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相称的精品力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