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青春的探寻——读《卡格博雪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8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青春的探寻
——读《卡格博雪峰》
雷达
  王剑冰的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富情趣、多悲欢,思人生、叹不平,长智慧、广见闻……至少,在正经历着情爱和奋斗的青年知识群体中,它极有可能引起一定的共鸣和好感。
  初看“卡格博雪峰”,以为是登山或冒险题材的作品,其实这是作品苦心经营的一个象征,用来暗喻某种精神高度和浪漫情怀。卡峰在云南,是云贵高原的极顶,尽管人们早把珠穆朗玛踏在脚下,但据说此峰至今尚未征服,故有处女峰之称。前几年中日联合登山队还曾全军覆没于此。毫于疑问,作者是把卡格博雪峰作为圣洁、刚毅、高贵的青春象征的。
  当然,关于这题目及其意义的引申还可讨论,但它对于整部作品并不特别重要,影响不了作品的形象系统和主要价值。在我看来,这部书首先以其鲜明的时代感和充分的生活化、世俗化描写见长,一些情节和细节是那么逼真,平易,鲜活,刺激,读起来有种置身当代生活潮流之中的推涌感,冲撞感,裹胁感。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感到惊奇:王剑冰乃一文坛中人,他何以对大学校园生活如此地了如指掌,何况还是今天的大学生活?在他笔下,金塔大学的学生,一到了“大四”,就不由进入了一个“混乱时期”,毕业论文、实习、分配、婚恋等问题,好像全在一个早晨排队涌来,叫人无所措手足。
  就拿大学生在学校周围“租民房”的风气来说,它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非个中人很难写出或编出。再如路雪在火车上遭到三流氓骚扰、猥亵的描写,真如羔羊入虎口,惊心动魄,不但富于现场氛围,而且带出了社会风气的侧影。校园文学以前也有过模式和套路,无非是些发生在相对单纯环境中的迷失和转变,徘徊和提升的故事,但此作的构思好像来自校园的第一手材料,打破了原先的疆界,提供了不少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读此书给我的感觉是,如今社会欲望的浪头正在不断拍打校园的围墙,而开放的校门也日甚一日地直接融入了社会。小说从性爱,求职,经济收入,社会关系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提供了真实的当下感和现场感。作者很善于抓住“跨出”(校园)与“跨入”(社会)之间这最紧张和问题最密集的间隙做文章,在作者看来,这时候的一堂课比真正进入社会后的一课还要关键。
  就这样我们跟随作者走进了金塔大学,禁不住故事的诱惑,一步步陷入,逐渐熟悉了路雪和晶晶这一对姐妹花。以路雪和晶晶为两个点,扇面般地展开了比较复杂的生活。这两个女性,一个求实,一个浪漫;一个本分,一个恣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应该说,关于路雪的描写更加具有动人的力量,也是最易引起共鸣的部分。路雪起先太纯了,纯洁如雪,纯洁如山泉,几乎不含任何杂质,清澈见底。这样一个可爱的人儿,又很不幸,父亲早逝,母亲下岗,摆一个水果摊艰难度日。更不幸者,是她太善良了,并为自己的善良所累,吃尽了苦头。她起先委身于救过她的石中,结果备受伤害,后来为求生存她连续遇到周校长,何主编,封主任,范经理之流,送礼呀,恳求呀,却发现个个皆有所图,不怀好意,给人以陷阱四布,社会复杂之叹。她并不是没遇上过好人,比如林之南,谷为等等,问题在于她一度不善识人,在迷雾中挣扎。事实上,路雪所遭受的打击,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依附性的悲剧。正像小说中写的,她想以大学生的牌子换取一个家庭的稳定而不可得。她也曾感叹,能让女人倚靠一生的男人太少了。这个贫家女的觉醒是朴素的,懂得了自立,靠自己的双手,勇敢地面对生活。“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作为一种审美范式,今天也未必过时,我们常说的平民情结与之未必没有相通之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