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名符其实的“光荣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26
第6版()
专栏:读者来信专页

名符其实的“光荣里”编辑同志:
在河北省杨柳青镇的北面有一片新房,这是去年国家为当地缺房住的烈属军属们盖的。现在在这片新房里,住着十四家光荣的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和复员军人。人们亲切地给这片新房起了个名字,叫“光荣里”。
去年这地区闹了水灾,粮食收入减少,烈属军属积极响应了党和政府的号召,参加了生产自救运动。复员军人魏福顺,自动把生产资助金拿出一百六十元,帮助烈属军属买了三部草绳机;供销社也替烈属军属们调运了稻草,并帮助解决了草绳销路问题。六十二岁的军属褚振海和他的十七岁的儿子,一天打草绳二百七十多斤,平均每天收入一元五角,这样,他们战胜了灾荒。
今年开春,“光荣里”有十一户烈属军属参加了民主农业生产合作社。军属胡万良说:“毛主席号召我们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保准没错,只有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才能更多地增产,更快地到达社会主义。”这个社的社员,也都很欢迎烈属军属入社。许多社员说:烈属军属把自己亲爱的儿女和丈夫送入了部队,解放了全中国,保卫着祖国的和平和我们的幸福生活;他们参加到社里来,是我们全社的光荣。因此,社员们对烈属军属的生产和生活特别照顾。对于年岁大的烈属军属只分配做些能做的轻活。军属褚振海病了,社里给他送去米面和钱,要他安心养病,不要挂念地里的活计。
烈属军属在社员们的照顾和帮助下更加提高了劳动热情。六十二岁的军属胡万良,负责饲养全社的牲口,除去白天要担水、喂料、打扫牲口棚、准备饲料以外,每天夜里还要定时起来喂四次牲口。有人问他:“胡大爷,这么大年岁,黑价白天干活不累么?”他说:“咱不能干地里的重活计,喂牲口可得喂得壮壮的,好保证增产啊!”经他喂的六头牲口,现在长得都很壮实。军属老大娘们也都参加了轻微的农业劳动和副业生产。
我觉得光荣里的烈属军属的劳动热情值得各地学习。 照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