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三庄隶属三省,彼此地块相连,房舍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但结构调整的做法却大相径庭——交界三庄看调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9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五凌杯头条新闻大奖赛

  三庄隶属三省,彼此地块相连,房舍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但结构调整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交界三庄看调整
本报记者王慧敏
  马滩、朱庄、魏庄互呈犄角分布在鲁豫皖三省交界处的黄河故道。
  如果事先没人告诉你,你决不会想到三个村庄会分属三个不同的省份:地块相连,房舍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连口音也一模一样。不管来到哪个村庄,你问起临村的张三李四,大家都可以说出个子丑寅卯。朱庄哪家缺了农具或是少了针头线脑,一蹁腿会上邻省的魏庄去借。
  马滩由河南虞城县张集镇所辖,朱庄归山东单县杨楼镇,而魏庄则属安徽砀山官庄镇。三个庄结构调整面临哪些问题?增收路上又有哪些困惑?10月2日至6日,记者分别对三个村进行了采访。
  安徽魏庄:不是不想调,主要是群众不知怎么调
  记者首先来到安徽的魏庄。
  砀山的梨,全国闻名。不过说起梨,村民们气不打一处来。在村西头,一位叫魏绍珍的老汉掰着指头给我算了一笔账:“今年的梨,出奇的贱,1斤才毛把钱。1亩地就按6000斤算,收入才600块。梨从坐果到下树,药钱需300来块;肥料和浇水也得300块,不是白干是什么?这还不算,每亩还要交百十块农业特产税。一年忙到头,每亩倒贴100块!”
  一个叫蒋先好的中年农民说:“政府让干什么,俺从来不走样。前些年,让种梨,俺二话不说,不光把所有的地都种上,连自家院里也种了几十棵。”他执意拉记者到他的院里看梨树。不大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密密匝匝全是梨树。蒋先好叹了口气:“现在倒好,果子堆成了山卖不出去,谁来管俺?你瞧,果子烂了几千斤,俺只好全倒进了废红薯窖。”(图①:蒋先好指着废弃的红薯窖,心疼得眉头紧皱:“里面好几千斤烂果子哩。”)
  和农民聊天得知,梨价大跌,与梨树种植面积陡增很有关系。原来砀山只有城东一带种,90年代中期,全县大面积推广,短期内发展到50万亩,年产量7亿多公斤。结构趋同,品种单一,流通渠道又不畅,烂市也就成了必然。
  “为什么不进行结构调整呢?”聊起这个问题,群众说,俺两眼一抹黑,既没有信息,又没有技术,你说咋调?光说让农民闯市场,闯,也得有个引路的呀!你去问俺支书。
  村支书彭留帆正在自家院里窖梨子。他说:“其实,县里年初‘三干会’上就提出梨园改造,要求将砀山酥梨改成水晶梨、富硒梨,拉开上市的档期。可群众转不过弯。说到底主要是群众接受新生事物慢,怕风险。”他叹了口气:“现在干部不好干,作为干部也想给群众办好事,但有些群众认为‘没有利心,不起早五更’,干部想干事,肯定就是想弄钱。这俺还咋干?”
  对于彭支书的说法,群众另有一番说道:“只要调整能增收,谁傻?俺就靠这一亩多地,抓瞎了,还不喝西北风!不怕风险行吗?你看人家马滩,干部首先搞示范,有了效果你再干。群众没有风险。可俺们这儿,不管效果怎么样,先强迫你干,出了问题又没人负责。前些年镇里技术员偶尔还会来村里讲一下果树管理课,现在没人管了,说是费改税后镇里收入少了,请不起技术员。今年村里的梨得了黑星病,村民急得火上房,县乡村哪一级采取过措施?”
  河南马滩:干部搞示范,这法儿好
  走进马滩村,农民正在吃午饭。一家门楼里几个农民边吃饭边争论着什么。原来他们正在为村科技组长武基勇培育的一个葡萄新品种的命名问题争执不下。
  “老武,俺两亩地换你一亩示范园中不?”一个瘦老汉问。
  “你也真是的。当初,老武他们搞示范园时,你不也跟着说风凉话嘛。”旁边一个老汉抢白了一句。
  “俺现在是服透了!人家一亩地几万,你不服中吗?老武,今后你说咋干俺咋干。”
  这位叫马新爱的老汉说,原来干部老是命令你种这个种那个,你如果不干,夺你的耧,牵你的牛。弄来弄去,两手抓瞎。现在的干部用的法儿不孬。
  武基勇告诉记者,这两年按照县里的要求,村里建立了示范基地,由干部挑头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有了效果再让群众干。由于措施得力,村里调整结构的步子比较快,以前这里一直种酥梨,现在全嫁接成了水晶梨和富硒梨。同时村里还利用河滩地发展红富士和特色水果。目前全村人均1亩红富士半亩特色水果,粮经比例达到8?2。老武自豪地说:市场上有什么新品种,只要适合俺这儿的土质和气候,俺这儿马上就会有。
  农民马基昌接过话茬:“调整农业结构,农民怕的是风险,难的是技术,愁的是销售。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你讲调整大家才会接受。”大家一致认为这几年村干部的几步棋走到了点子上:除了干部示范园外,镇里的科技股份服务合作社也很得力,农民种果树从施肥、打药到修剪、植保都有人指导。再就是新近建立的“三省庄集贸市场”。有了市场拉动,马滩的果子比魏庄、朱庄的每斤要高出毛把钱。
  在村民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这个市场。一辆满载苹果的大卡车将要起程,车主叫封现民,江苏如皋人,他告诉记者,原来由于货源不集中,得挨家挨户去收,几天收不起一车果子。现在有了市场,四乡八村的果子都往这儿聚,一会儿就收一车。
  山东朱庄:这种调法,俺心里堵得慌
  “你可千万别提结构调整,俺心里堵得慌。”记者万万没有想到朱庄农民对结构调整有这么大的情绪。
  大家集中反映了这样一件事:村里年初下令调整结构,要求柏油路两边必须全部种牧草和葡萄。谁如果不种,就要把谁家的地调走。问题是,葡萄种下去后大部分都死了,牧草至今没人收。
  农民们执意拉记者去地里见识见识。村民王秀荣扶起一棵半枯的葡萄秧噙着泪对记者说:“你看,俺家的两亩葡萄就剩下这几棵(图②)。”
  60多岁的张长先老汉说:“俺家最倒霉,一共7亩地,5亩在路边,全按政府的要求种了草。当初镇里的包村干部张伟对俺说‘大爷,您放心种,政府咋能坑你?每斤7毛,合算着哩。卖不出去有张书记呢。’现在听说张书记调走了。你说这咋整?”
  这时,村委会主任韩爱君正好路过。于是,站在地边,村民们和主任进行了一场对话。
  “你们搞这些名堂,和群众商量了没有?几个人一唧咕,就把群众给卖了。”“种就种吧,还非要种在路边,这不是为了做样子给上面领导看嘛!”大家七嘴八舌。
  韩主任看上去挺老实,在众人的质询下,低着头局促不安地用棍子在地上划着什么:“俺手捂胸口说句良心话,这都是上面布置的,俺敢不听?你就说种葡萄,乡里原先让发展200亩,俺做了不少工作,这才减到100多亩。”
  正在这时,一个瘦瘦的汉子拿着几穗玉米挤了进来:“你看,人家的玉米像棒槌,俺的玉米像指头;人家一亩地收三车,俺三亩才收了一车(图③)。今年光村东头就有9家碰上了假种子。这种事,为什么没人管?”
  “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倒抢着管。现在柏油路通了,电话通了,为什么人家的果子卖三毛,咱才卖一毛?说到底就是咱的环境不行,客商不敢来。马滩建了市场,想把果子运到那儿卖,可到处是卡。前几天,村上有个农民收了一车苹果,想到马滩卖个差价,就在村口被‘穿制服的’逮住了,杂七杂八一算,罚了200多,弄得那个农民蹲在地上嗷嗷直哭……”一个穿短袖的汉子越说越气。(文中照片为刘宏伟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