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现代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29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学者论坛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现代化
陈锡文
  我国的县,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行政区域概念。从地图上看,被“县”所管辖的地域(这当然也包括那些“县改市”后所形成的“县级市”),覆盖着我国国土的绝大部分。实际上,除了城市的市区及其直接管辖的被称作“郊区”的少部分农村地区之外,我国的绝大部分国土和人口都受“县”的管辖。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的发展,关系到绝大部分国土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
  在我国现阶段,县域经济是一个复合概念。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看,它既包含城镇经济,又包含农村经济;从经济活动的产业特征看,它囊括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从资产的所有制角度看,它既有国有经济,又有集体经济,还有个体、私有和混合经济。因此,说发展县域经济,实际上指的就是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全面地发展以上各个方面的各类经济活动。在一个县的地域范围内,如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去分析,就不难看出通常都具有三个显而易见的特点:第一,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地域,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二,农民在县域内的居民中占据着绝大多数,因此,农民的文明和富裕程度对整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三,国有经济在县域经济活动总量中的比重很低,因此,个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从县域经济的这些显著特征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两条规律,那就是发展县域经济,一要高度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二要高度重视发展个私经济。
  但这并不是说发展县域经济就可以忽视城镇经济、忽视国有经济。恰恰相反,发展城镇经济、增强县域内国有经济的活力,本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不少地方的实际状况看,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之所以还不高,农民之所以还不富裕,除了农村内部的种种原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地的城镇化水平低、国有经济缺乏活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只能依赖于越来越少的耕地谋生,原本就狭小的耕地经营规模被不断地分割、细化,农业的效益难以提高,这是农民不富裕的根本原因。而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制约,不少县所属的国有企业,不仅没能成为县里的财源,还往往成为县级财政的沉重包袱,使不少地方的县级政府,不仅难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而不得不向农村伸手,造成农民负担的不断加重。
  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而发展县域经济的一大目标,又在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但从我国的具体国情看,在现阶段,要进一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往往要把相当的功夫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之外,那就是必须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使农业的剩余劳动力能够较大规模地转入城镇去就业,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能够进入城镇去定居。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更快地实现这个过程,显然不可能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主要只靠国有经济的力量来推动,而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才有可能。
  (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是为王怀岳同志新著《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所作序言的摘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