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阅读
  • 0回复

企业急需先进技术,科研院所的许多技术成果却被闲置。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架起从象牙塔到工业化的桥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1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企业急需先进技术,科研院所的许多技术成果却被闲置。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
架起从象牙塔到工业化的桥梁
本报记者朱剑红
  呼唤科技成果产业化
  进入90年代,我国传统产业面临技术更新换代,企业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而国内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却束之高阁。据统计,在90年代初,我国面向产业的科研成果只有5%实现了产业化,而国外多在60%—80%。
  为什么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原因在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体制。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并不考虑经济效益,样品往往成为科研成果的句号。对企业来说,因为缺少工程化研究,没有稳定的工艺和技术参数,没有投入产出的计算,样品和论文无法与产品画等号。据介绍,一个产品从科研开发到产业化再到规模化生产,所需投资的比例通常是1∶10∶100。其中,“10”这一块投入的风险最大,也是我们最缺乏的。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从“八五”初期开始,国家计委与有关部门、地方和单位共同投资近60亿元,在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医药、能源、自动化、环保及原材料、交通等领域建设了8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进行工程化研究,把以往被束之高阁的样品变成有经济效益的商品。据介绍,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度最大的一次投资。
  体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
  也许您很熟悉这些企业的名字:北大青鸟、东大阿尔派、方正集团、有研硅股等等,但您也许不知道,这些企业都是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核心的。
  为了架设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桥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从建立伊始就着眼于机制创新,面向市场。
  在中心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国民经济急需发展的领域。建成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50%建在新兴的高技术领域。在组织形式上,摈弃以往建事业研究机构的思路,依托大院大所、联合该领域有实力的单位和企业共同合作,组建以技术做驱动龙头的企业。在投资方式上,国家只投入建设资金,建成之后不再发事业费、人头费,而完全靠中心用成果到市场上找效益。
  据国家计委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介绍,虽然中心的建立经过公开评选等严格的程序,但观念的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让习惯在象牙塔中搞研究的院所办企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来,中心的建设坚持体制创新的路线,90%以上建成了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运作规范,并已成为上市公司。如以计算机软件工程中心为核心的东软集团,现已形成年销售11.6亿元、出口1600万美元的国内大型软件公司。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中控、中自、中恒国内三大自动化公司,为不少行业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提供了技术装备,使我国制造业中最薄弱的工业领域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
  向市场要经济效益
  据初步统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取得了近20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转让重大科技成果1179项,实施技术转让合同近2500个,组建高技术企业190家,同时取得了近500项国家级科技成果。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具有市场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后续的工程化研究,为工业企业提供集成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例如,我国钢铁总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得益于钢铁连铸比不断提高。而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对推动我国连铸比从“八五”末期的46%提高到目前的86%,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又如,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电气列车电力电子系统与控制关键器件与系统集成的科研与产业化的工作。当前正在运行的3000余辆电力机车、将在广深线近期投入运行的时速200公里的电力机车上采用的变流装置与系统,主要是由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完成的。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还通过资产重组、置换等方式盘活国有资产,促进国有企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一些上市公司和投资公司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看好,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募集资金的主要投资方向之一,以不同形式投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在发达国家,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占全部研发费用投入的60%—80%。据国家计委介绍,今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将坚持以体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更多地依托有实力的大企业组建。在资金上,更充分地调动社会积极性,适当压缩国家投入,直至逐步退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