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哄哈村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27
第3版()
专栏:

哄哈村的变化
云南省卫生厅资料研究组
哄哈村在云南省南部边疆文山专区西畴县老寨乡,村里居住着侬、汉两族人民,共有三十一户,一百七十一人。解放前这里疾病流行,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产,曾有不少的田地荒芜了。一九五二年冬天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后,这里的各族人民从老到少都行动起来,自觉地遵守爱国卫生公约,订立了经常的卫生制度,做好了卫生工作。他们把生产和卫生工作紧密地结合着进行,早上去生产时把粪草顺便带到田地里,傍晚回家时,又把泥土挑回来填平村中的污水坑。因为卫生工作做好了,又能很好地为生产服务,村子里很少有人生病,生产也不断提高。一九五三年粮食比一九五二年增产了百分之四十二,一九五四年粮食又比一九五三年增产了百分之五十五。一九五四年全村有余粮一万六千四百斤,都自动地卖给了国家。
当你到哄哈村,一眼就可以看到:山坡上浓密的竹林旁,放牧着成群肥壮的牛羊,山地梯田里,三五结伴的农民们,正在愉快地耕作。大路两旁干干净净的,房前屋后的斜坡上,培植起许多芭蕉林、蓝靛棚,一片葱绿,显得格外美丽。家家户户的屋子里也摆设得整整齐齐,墙壁、桌椅和地面都很清洁,正堂上都悬挂着人人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像片。厨房里的锅盆碗筷洗刷得非常干净。室外还修盖了许多牲畜圈,厕所里的粪坑上都加了盖子,有的用竹子将山上的泉水引到厕所里,供大便后洗手用。有的人家还用竹管引水,做成了淋浴设备。在公共取水处,备有竹子编制的沙滤缸,里面放些沙石和棕叶,食用的水都经过沙滤,格外洁净。过去村子里五个长年卧病在床的老人,因为得到诊治,都恢复了健康。孩子们也摆脱了疟疾的纠缠,
一个个脸色红润,活泼可爱。
这些情形比起过去真是天渊之别。人们还都记得往年的苦难生活:每年一到夏秋两季,疾病流行,全村农民总要病倒十分之六、七。全村连一个厕所也没有,大家到处屙野屎,肮脏遍地。村子里的土地都是掌握在离村九十里以外老街的恶霸地主手里,农民终年勤劳,缺衣少吃,上租时还要挨皮鞭,哪里有心肠去讲究卫生。“小人怕雨水,大人怕谷黄”,听信地主阶级的这些谎言,人们有病就怨命苦、怨森林、怨水、怨雾、怨雨、怨秋收。杀鸡宰羊,祭山祭鬼;或怪张怪李,一村人互相闹意见。这样每年总要冤枉死去一、二十人,丢荒一些土地。
可是现在呢?一切都变了,村里的人们消灭了地主阶级,战胜了病魔。年青人把它编成歌曲歌唱:
“想往年啊!斑茅开花谷子黄,闷头摆子似虎狼!幸亏有了共产党,领导我们把灾抗,千万人民齐动手,村村寨寨讲卫生,人又健来畜又壮。男女老少喜洋洋。……”
人们把哄哈村讲究卫生的事迹编成故事到处流传,说什么:“来往哄哈村的群众都要经过检查,看身上有没有虱子”。传到麻栗坡炭山寨,传到文山五峰村,传到邱北马者竜,传到周围各县,成为各族农民学习的好榜样。中共西畴县委会表扬了哄哈村的卫生工作,文山专署奖给了哄哈村模范旗。云南省卫生厅总结了哄哈村卫生工作为生产服务的经验,编制成幻灯、图片、连环画、电影片,把这个经验推广到云南全省各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