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上半年,登记失业率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下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增加就业要下大力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30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上半年,登记失业率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下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增加就业要下大力气
本报记者白天亮
  就业难将长期存在
  当前就业有多难?看看刚公布的上半年统计报告就知道。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下降。到6月底,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1404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94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103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506万人。
  失业人数在增加。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18.7万人,登记失业率3.3%,去年底这个数是3.1%。登记失业率虽然不等同于实际失业率,但也是反映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继续走低。全国769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只有79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11.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9个百分点。
  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据对全国59个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平均每个求职者只有0.65个岗位。
  就业矛盾能不能很快得到缓和?答案是否定的。
  下岗职工出中心的高峰正在到来,今年下半年估计会有200万人协议期满出中心,这将使过去下岗职工留在再就业中心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农民收入增速减慢,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竞争岗位。
  尽管政府已采取加强就业前的培训、延迟新生劳动力就业的种种措施,但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整个“十五”期间,劳动力的供给仍然是上升的。
  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入世从长远讲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就业,但入世之初,农业等行业以及国内企业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就业矛盾将更加突出。
  考虑这些因素,就业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促进就业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增加就业机会要靠经济增长,但希望像过去那样以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显然不现实,只能是在当前7%—8%适度增长中,多方开辟就业岗位。这就不能不提结构问题。
  过去一段时期,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在降低。80年代,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0.33%,到“九五”时期,降到了0.16%,“九五”末期已在0.1%以下。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力正在减弱。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放缓,而对GDP增加贡献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十分有限。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如果一定经济增长不能带来就业岗位的相应增加,这种增长意义不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时,注意兼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对那些对就业贡献大的产业、企业多关注。包括鼓励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在税收和融资上给予支持,给中小企业的创立、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据测算,同等资金投入,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3—4倍,因此要对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那些既有需求又能大量吸纳一般劳动力的服务业,放宽政策,扶持其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减员增效是企业的内在要求,企业在经营状况良好时通常会创造新的岗位,但企业也有可能为了提高竞争力,即使在效益增长时还减少劳动力,这些都无可厚非。采取措施创造岗位、增加就业是政府的责任。辽宁省最近提出,各地市要学会算账,招商引资时要算一算可以新增岗位多少,除考虑经济效益外,也要衡量可以带来多少岗位。辽宁的做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就业是劳动者最大的保障。就业矛盾尖锐会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影响社会稳定。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就业问题提到更高的高度来看待。
  劳动者要适应就业新形势
  据统计,在城镇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到一半。在这一半技术工人里,初、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为33.5?13.5?1,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随着国企改革、入世和城市化的发展,就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将会加剧。劳动者不能一味抱怨工作难找,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转变就业观念也很重要。究竟什么是就业?国家对此还没有严格的界定,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只把在正规部门中签订劳动合同的雇佣就业形式看作是就业。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这种就业岗位越来越少了,新增的岗位中很大一部分是临时性的、流动性很强的、没有确定的劳动关系、只有劳务关系的岗位,如社区中的钟点工。有的人在这些非正规的部门中工作并获取报酬,但不认为自己已就业。还有的人认为这不算就业,缺少保障,不愿去。
  依据国际劳工标准的定义,凡是在一定年龄以上、在调查参照期内为获得工资或薪金、利润或家庭收益而从事了一定量工作(不少于1小时)的人员,都属于就业。按照这一定义,判断就业与否只有两个标准:收入与劳动时间,而不论是否有劳动关系或什么样的劳动关系。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以扩大就业。据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就此展开研究,给就业这一概念一个新说法。从这方面看,劳动者需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去适应当前的这种就业形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